暮鼓晨钟 -- 时间的印记

「时间的声音 -- 钟声鼓声」

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礼乐之器,后来才用于报时之用。

西安鼓楼鼓
永乐报时铜钟

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

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

到北宋以后,随着经济繁荣,城市逐渐趋向开放,里坊制取消,但仍保留钟鼓报时的习俗。

元明清时期,在城内设置钟楼和鼓楼,最主要用途就是报时,当发生战事等紧急事件时,钟楼还可用来警报。为在报时的时候,使钟鼓声能够传遍全城,钟鼓楼普遍修得很高大,往往是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这些钟鼓楼发出的钟声和鼓声,正是时间的声音。

「时间的载体 --钟鼓楼」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

钟鼓楼大约是在秦汉以后出现的。到了唐代,除了宫殿,城市也出现了钟楼、鼓楼这样的建筑,当时被称为鼓角楼。到了元代,钟鼓楼成为了一个城市地标性质的建筑,这些建筑通常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具有显著的高度和雄伟的外观,可以很好地传递钟声和鼓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在其家乡凤阳营造了一座极为奢华的中都皇城。至洪武八年(1375年),中都鼓楼建造完成,成为了凤阳城中一座地标性建筑,更是迄今全国最大的鼓楼。

凤阳中都鼓楼

明太祖朱元璋还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西安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建造了西安钟楼,它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钟楼

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北京鼓楼


北京钟楼

寺庙里也建有钟鼓楼,这是到了唐代才出现的,后来逐渐形成了“有寺必有钟的传统”。

寺庙里的钟鼓楼借鉴了宫殿钟鼓楼的模式,但最初与东钟西鼓模式不同,寺庙中往往是“东钟西藏”,即钟楼与塔、藏经阁对峙。到了明清时期,钟楼与鼓楼被布置在庭院式寺庙中东西两侧的格局变得普遍。

寺庙里的钟是梵钟,主要充当的是佛教乐器、法器,可以在礼佛的时候敲击伴奏。寺庙里的钟鼓楼还有早晚报时以及聚集僧众的作用。

南普陀寺钟鼓楼

钟鼓楼还被用于重要的仪式和活动。如在皇帝的登基、大婚、万寿节等重要时刻,钟鼓楼会敲响特别的钟鼓乐章,以示庆祝。

「时间的记忆 -- 暮鼓晨钟或晨钟暮鼓」

古时候将黑夜分为五个更次,每个更次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清朝乾隆之前,击鼓撞钟报时的方法比较复杂,乾隆后将其简化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分别为定更和亮更。

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

定更时为一更,即19点到21点,鼓声响城门关闭,称为“净街”,所以叫“暮鼓晨钟”。

亮更时为五更,即3点到5点,钟声响城门打开,也就是常说的“晨钟暮鼓”。

「时间的节奏」

击鼓鸣钟,鼓声为更,钟声为点。

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响。

古人用108声代表了一年。一年有12个月,分为24节气,和72侯,这些数字相加,正好为108。

鼓楼上一般有25面鼓,包括1面主鼓,24面群鼓。主鼓象征一年,24面群鼓象征二十四节气。

「大自然的钟声」

鸡鸣是最古老的晚上计时方式,在农村一直沿用至今。一般公鸡打鸣是十分规律的,靠“鸡叫三遍”能够大致确认晚上的时间。

鸡在过了半夜十二点后不久会叫一遍,表示子时(夜半);第二便会在四更天叫,表示到了寅时(鸡鸣);第三遍会在五更天叫,表示到了辰时(平旦)。百姓常常听到鸡叫第三遍就会起床。

「番外」

暮鼓晨钟已不再鸣响,水泥森林也听不到鸡鸣。然时间悠悠流逝,钟鼓楼以逝者如斯的平静和安详,与永恒息息应和......

图片和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据说每至夜深人静之时,如果你趴在钟楼的地上或墙边仔细聆听,准能听到有海水汩汩的涌动声和长眠乌龟的酣声,相传...
    不为无用阅读 3,269评论 4 7
  • 我去鼓楼附近不是第一次,看着锁着的门一直纳闷,不让人参观吗?不应该啊,每次都会在东大街的街道走一圈,匆匆而去。路上...
    沫沫浅语阅读 6,177评论 0 2
  •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在盖州古城区,钟鼓楼笼罩在弥散的雪花中,尽显古都冬韵。 它伴随着时光之河慢慢流过这座城市,...
    渤海经济圈阅读 2,607评论 0 0
  • 登钟鼓楼记 李自立 休假途中,只因妻子常年在家,照顾孙子务农,几乎就没有机会来古城玩。玲(我爱人简称)今生,来西安...
    文昌侍郎阅读 3,214评论 0 5
  • 《初进西安城 记忆老西安》 本来,早就想着借着朱文杰老师的《记忆老西安》中的几个文章,或者故事,写一篇或者一些文章...
    作者文杰阅读 4,168评论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