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声音 -- 钟声鼓声」
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礼乐之器,后来才用于报时之用。
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
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
到北宋以后,随着经济繁荣,城市逐渐趋向开放,里坊制取消,但仍保留钟鼓报时的习俗。
元明清时期,在城内设置钟楼和鼓楼,最主要用途就是报时,当发生战事等紧急事件时,钟楼还可用来警报。为在报时的时候,使钟鼓声能够传遍全城,钟鼓楼普遍修得很高大,往往是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这些钟鼓楼发出的钟声和鼓声,正是时间的声音。
「时间的载体 --钟鼓楼」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
钟鼓楼大约是在秦汉以后出现的。到了唐代,除了宫殿,城市也出现了钟楼、鼓楼这样的建筑,当时被称为鼓角楼。到了元代,钟鼓楼成为了一个城市地标性质的建筑,这些建筑通常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具有显著的高度和雄伟的外观,可以很好地传递钟声和鼓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在其家乡凤阳营造了一座极为奢华的中都皇城。至洪武八年(1375年),中都鼓楼建造完成,成为了凤阳城中一座地标性建筑,更是迄今全国最大的鼓楼。
明太祖朱元璋还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西安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建造了西安钟楼,它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寺庙里也建有钟鼓楼,这是到了唐代才出现的,后来逐渐形成了“有寺必有钟的传统”。
寺庙里的钟鼓楼借鉴了宫殿钟鼓楼的模式,但最初与东钟西鼓模式不同,寺庙中往往是“东钟西藏”,即钟楼与塔、藏经阁对峙。到了明清时期,钟楼与鼓楼被布置在庭院式寺庙中东西两侧的格局变得普遍。
寺庙里的钟是梵钟,主要充当的是佛教乐器、法器,可以在礼佛的时候敲击伴奏。寺庙里的钟鼓楼还有早晚报时以及聚集僧众的作用。
钟鼓楼还被用于重要的仪式和活动。如在皇帝的登基、大婚、万寿节等重要时刻,钟鼓楼会敲响特别的钟鼓乐章,以示庆祝。
「时间的记忆 -- 暮鼓晨钟或晨钟暮鼓」
古时候将黑夜分为五个更次,每个更次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清朝乾隆之前,击鼓撞钟报时的方法比较复杂,乾隆后将其简化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分别为定更和亮更。
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
定更时为一更,即19点到21点,鼓声响城门关闭,称为“净街”,所以叫“暮鼓晨钟”。
亮更时为五更,即3点到5点,钟声响城门打开,也就是常说的“晨钟暮鼓”。
「时间的节奏」
击鼓鸣钟,鼓声为更,钟声为点。
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响。
古人用108声代表了一年。一年有12个月,分为24节气,和72侯,这些数字相加,正好为108。
鼓楼上一般有25面鼓,包括1面主鼓,24面群鼓。主鼓象征一年,24面群鼓象征二十四节气。
「大自然的钟声」
鸡鸣是最古老的晚上计时方式,在农村一直沿用至今。一般公鸡打鸣是十分规律的,靠“鸡叫三遍”能够大致确认晚上的时间。
鸡在过了半夜十二点后不久会叫一遍,表示子时(夜半);第二便会在四更天叫,表示到了寅时(鸡鸣);第三遍会在五更天叫,表示到了辰时(平旦)。百姓常常听到鸡叫第三遍就会起床。
「番外」
暮鼓晨钟已不再鸣响,水泥森林也听不到鸡鸣。然时间悠悠流逝,钟鼓楼以逝者如斯的平静和安详,与永恒息息应和......
图片和部分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