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进西安城 记忆老西安》
本来,早就想着借着朱文杰老师的《记忆老西安》中的几个文章,或者故事,写一篇或者一些文章,权当跟个风,或者说是凑个热闹,怎乃因文史知识欠缺或者感悟不到位,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欲笺又歇。
前天,拜访朱老师时,与朱老师及刘新中老师,崔彦老师,赵命可老师闲坐。朱老师又一次提及或者说是直接给我下达了一项任务:也可以写写对老西安一点记忆类的东西了。
于是,硬着头皮按照朱老师的要求开始写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东西,权当完成任务。
也就以我参加工作最初那些年活动范围为主写开始吧。
一.西仓
参加工作的最初阶段,我便是住在西仓省粮食局招待所里,是一个市区划办的临时单位。
说起西仓,人们第一反应便是西仓的花鸟虫鱼市场。
其实,西仓的花鸟虫鱼市场只是西仓的一个方面,其主要分布在西仓北巷。西仓北巷向西的街道那一头偏西一点和向北向西拐的一条转弯的巷子。
西仓的花鸟虫鱼市场不是每天都是开放的,也是有固定时间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好像是每个周的周四和周日。集市上售卖花鸟鱼虫、古玩、衣帽鞋裤包等日用品。
每逢集市,也就是当地人说的“档子”。集市里便是人山人海,空人走着都是相当艰难,更不用说是带着行李,尤其是推着车子的。所以在档子当天,摆摊的都是一大早早早的去,要抢占个有利地形,向明的地方,方便做生意,去的迟了,只能将就一天了。
当然也有很多固定摊位,那也是几个经常在此摆摊的老人手了。
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西仓。
现在的西仓,只要是开市,或者说是档子期间,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平时见过的和没见过的,只要是能当宠物的,可以观赏的。卖鸟的、卖兔子的、卖鸽子的、卖狗的、卖鱼的都会聚集过来。仅有的几颗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鸟笼。夏季到来的时候,买卖蛐蛐和斗蛐蛐的又是一个景象。也有闲的没事干来此看热闹的大有人在。
西仓有东西南北四条街巷,这四条街巷分别称为西仓东巷、西仓南巷、西仓西巷、西仓北巷。四条街巷把西仓分割成一座独立的四方形院子。
西仓北邻教场门和劳武巷,东邻许士庙街,西邻洒金桥但不能直通,南面有一条小巷子与庙后街相通。
清雍正年间,川陕总督年羹尧的宅院就在西仓南面不远处的大学习巷内。
不能不说,西仓的位置也可能与这两个机关及总督府所在具有一定的关系。
历史上,西仓一直做为国家仓库,听说现在还是省军区的仓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省粮食局招待所上班的时候,曾经在西仓住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当时是西安市农经委区划办在西仓省粮食局招待所长期租住了两间房子,做为区划办资料室用。我那年正好毕业,就以分配到西安市农业局农经处,但是因当年毕业生不能直接进机关,只能在农校(基层单位)工作一年。而在农校的这一年,就被农经委借调到区划办搞资料工作去了。搞资料工作,实际上是前往各区县区划办跑资料,做调查。这一段时间,还曾和我们班的几个同学在那里花了40块钱买过一条说是处理的军用毛毯,一直用到现在。
二.北院门
当时,我在西安市政府上班的单位是市农经委区划办,但是办公地点却是在西仓的粮食局招待所。所以每天的工作过去去市政府,或是在西仓,但大多数是去西安地区的七区六县等十三个区县收集资料。
北院门原为唐皇城一部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宋代为京兆府,元代叫奉元路,明清西安府,清代陕西巡抚衙门,民国时期的关中道,西安解放后为西安市人民政府等行政机构所在地。
在清朝的时候。陕西巡抚部院行署设于鼓楼以北,叫“北院”。陕甘总督部院行署设在鼓楼以南叫“南院”。而与其相对的南北向的大街,就被叫作“北院门”和“南院门”。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与光绪一路向西避难西安,当时慈禧就把她的行宫安置在北院门。
来到西安后,据说是慈禧太后先住在南院,但她嫌弃南院环境不好,后来移居到北院巡抚衙门。从此,北院被称为“行宫”。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北院成为清朝的临时朝廷,当时全国的行政中心。许多公文奏章要批办,各级官员要觐见,各省各地要进贡,这些往往是朝廷的公务都要在北院办理。与此同时,北院门的各种银号、店铺应运而生,盛极一时。直到民国年间,北院门仍是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后人说,慈禧来西安,没给西安带来多少好处。一没带来钱财,二没带来物质,还在这一年的时间内,杀了当时朝廷的军机大臣,兵部侍郎赵舒翘先生。赵是西安本地人。唯一的好处就是给西安带来了一些商机。
西安解放以后,贾拓夫任西安市市委书记兼市长。张峰伯任副市长,后曾于53年任市长。解放前家父曾跟随张参加地下工作,解放后张曾劝说家父去市政府工作,但被家父拒绝了。
南院门和北院门,解放以后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代名词。2011年以前分别属西安市委和西安市人民政府,此后,分别划归碑林区区委区政府和莲湖区委区政府了。
那些年,我上班走的最多的就是从西大街进鼓楼,穿过回民街,一直向北就进入市政府了。
从1986年至2006年,我在市政府工作了整整二十个年头。
三.莲湖公园
莲湖公园位于莲湖路以南,东为大莲花池街,西为许士庙街,南面便是红埠街。
时光飞流,物换星移,唐代长安城的辉煌无比“承天门”。到了明代已是一洼沼泽,明朝第一代永兴王朱樉及其后代诸王。依据这里低洼地势引水成池,广种莲花,起名“莲花池”作为为王府花园。直至明清。一直为私家园林。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1年10月22日井勿幕领导了西安起义。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1916年5月9日陈树藩在胡景翼、郭坚等人的拥戴下就任陕西护国军总司令,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1916年把这里设为国家公园,1922年命名为“莲湖公园”。莲湖公园是西安历史最悠久的公园。不但见证了西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也是一座见证西安革命历史的红色公园。民国元年1912,民国政府在“莲花池”的东北部修建体育场,作为召集群众集会的场所。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随废。民国十年(1921),郭希仁、董雨麓等重新修葺,恢复体育场之旧貌。冯玉祥主政西安时,引水修渠,植树栽柳,引种莲花,架桥修山,开辟公园建设。民国十一年(1922)命名为莲湖公园,成为西安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公园。
民国十四年(1925)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北平,3月25日,陕西国民会议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与报界工会各重要团体,发起组织西安市民追悼孙中山大会筹备会。4月15日,西安各界市民约6万余人,在西安莲湖公园为孙中山举行追悼大会。会议同时举行了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主题的游行活动。
此后,莲湖公园举办了数场群众集会。军阀刘振嵩兵困西安八个月有余。杨虎城、李虎臣率西安全体军民英勇抵抗,顶住镇嵩军百余次攻城,最终取得胜利,史称“二虎守长安”。冯玉祥炸开城墙,解了西安之危。革命公园埋葬了守城勇士。莲湖公园举行了反围城斗争庆祝大会,于右任、邓宝珊到会并发表演讲。
莲湖公园的红色历史还在于当时的长安县农民协会成立在莲湖公园举行。
西安各界群众近万人参加的“强迫义务教育大会”,在莲湖公园举行。于右任发表宣言,共产党人刘伯坚、杨明轩到会讲话。
中共西安市委与农协组织的“拥护国民军肃清后方、会师中原”大会,在莲湖公园召开。参会群众约有5万余人。
5月初,西安各界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在莲湖公园举行,冯玉祥、于右任、刘伯坚、史可轩等参加大会并讲话。
抗日战争期间,西安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在公园东门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广场。不时有市民于此处集会。后因其他原因被毁。
早年间,曾有汪精卫夫妇跪像于跪于莲湖公园,后也被拆。
据档案记载,“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于1940年10月建成。在建成之后到抗战结束的几年中,凡遇清明节和“七七国难日”,西安各界群众必在此处举行祭扫与凭吊纪念活动。
莲湖公园也是一座革命的公园。公园里的“奇缘茶社”就是中共西安市委的联络站。
朱文杰老师在《记忆老西安》有记:“这座“奇园茶社”,其实就是中共西安情报处在此设立的一处秘密联络站。老板梅永和以前在吉鸿昌的卫队营担任过警卫员,枪法百发百中,有神枪手之称,胆略非凡,机智过人,是隐蔽战线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
“当时的这方“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将公园里的路一分为二。靠右不远处有一片并不茂密的小树林,里面有一间茶社,利用树林空间摆有百张茶桌,树荫下几百把躺椅,规模不小。 ”
“王超北、梅永和:中共西安隐蔽战线的传奇人物”
四.红埠街与大小皮院
西安当地叫红阜街或者宏府街。红埠街的东头是二府街,北面是大莲花池街,南面以前西安市政府西墙外面是麦笕街。红埠街西头连接许士庙街。往西就是教场门和劳武巷。
红埠街上,曾经是莲湖区委区政府的所在地。莲湖区委、莲湖区政府,及其区委几大班子都是位于此地,有市房地二分局、北院门卫生院等单位,有大皮院、小皮院、红埠街三座清真寺。管辖街道为大皮院、小皮院、红埠街、土车巷、北广济街北段、小坤园等社区。
大皮院与小皮院的清真寺。
大皮院清真寺位于莲湖区大皮院街108号。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马道真先生购地兴建。1959年被占作他用,因无人管理,致使寺内建筑年久失修,大殿和南北两座亭阁相继倒塌。
1985年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以后,得由当地教民捐资,在学有关教民的领导下,经过5年的努力,恢复了清真寺的原貌。
小皮院清真寺,位于西安市中心的伊斯兰教寺院
小皮院原名“真教寺”、“万寿寺”,又因其在化觉巷清真大寺(也叫东大寺)以北,且规模较大,亦称“北大寺"。据记载,小皮院清真寺始建于唐,兴于宋,盛于元。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曾敕匾该寺。
清光绪26年,慈禧与光绪从北京逃至西安,次年返京前为小皮院清真寺挥笔题匾,慈禧手书“派衍天方”,光绪皇帝手书“教崇西域”,等墨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曾遭侵华日寇飞机的轰炸。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寺院重新回到坊上教民手中,1990年,大殿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寺内原碑和现存碑文记载,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为穆斯林培养出大批有成就的宗教学者而著称于世,并受到海内外相关人士的关注。
如今,每逢礼拜时,八方信众来此礼拜祈祷,朗朗诵经声不绝于耳,宗教生活景象犹如当年。
红埠街东面,是一直通北大街的巷子。叫二府街,二府街路北,有一座大院,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财政局,工商局,商业局一商二商,轻工业局一青二青等单位都在里面。
就是2010年前的西安市财贸大院,也叫西安市政府的北院,北院门的北院。
五.许士庙街
许士庙街没有庙,庙是传说中的庙。
据传:明朝的时候,有一座以纪念许姓神仙的庙宇,说是这位许姓神仙名叫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在位时,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其封地今许昌一带,这位许由后来成为许姓的始祖。
说当时庙门有一副对联,上联“与尧帝同天日月光辉永在”,下联“祀隐士于地山川恩泽长存”,横批是“洗耳翁祠”。后世人称许由为“洗耳翁”
传说是:上古尧帝曾考虑了几个接班人,许由便是其中之一。还有一说,说是舜帝的时候,舜请他出任九州之长,他因蔑视做官,听到此话后生怕玷污了自己的耳朵,赶忙到河边洗耳,故名洗耳翁。
还有说是明朝时西安有个官员不满当时的官场黑暗,便辞官回归归里,在许士庙街这个地方,修建一座庙,叫许隐士庙,以庙铭志,告诫后人不要再做官。到了清朝的时候,还有不少关中学派名人雅士崇尚君子不入仕途,拒绝当官,以不做官为荣,纷纷到此参拜,庙中香火甚旺。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陕西省委的机关刊物《西北周刊》的所在地。
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庙宇被毁,留下的只是街道的名字。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这里曾建有西安第一座高楼,我每每上下班,或者带朋友去莲湖公园游玩,都要多看几眼的。
驻足观看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西安电视台一分为二的时候,西安电视二台就在这个楼上办公,西安电视台最早是在市政府东面八楼上的。
六.西安有个钟鼓楼
在西安钟楼,鼓楼是相当文明的。我在西安上学的那几年,每逢节假日,同学们去城里玩,钟楼鼓楼,东西南北大街是必须要去的,当时我们学校的位置在西郊一个叫鱼化寨的地方,每次出行必须要步行3公里,然后坐25路公交车到药厂十字,然后换乘1路电车,也就是后来的101路电车,然后就可以在市内的各条大街钟楼鼓楼甚至火车站玩了。
毕业后,也是机缘巧合,一开始便在市政府工作,去钟楼鼓楼附近是常有的事。但是真正上去钟楼,却是在女儿两岁多的时候带女儿一起上去了一次。
而鼓楼,却是每天上下班来回二十多年的时间,从来都没有上去过。
小时候常听人说,说说钟楼的位置选至唐朝时候,袁天罡和李淳风各自按照唐王李世民的安排,选择唐长安城的中心位置。袁天罡放了一枚铜钱,李淳风插了一根针。汇报李世民后,唐王便带领一众大臣查看,结果是,“银针插在铜钱孔中”。于是就有了钟楼现在的位置。
还有人说:长安城在唐朝以前也是经常性的不安稳,不是水患就是地震,后来袁天罡做法,用铁链锁住了从秦岭终南山下来去渭河饮水的洨龙,压在钟楼下面,说钟楼是一座镇妖的塔。说是有一次工人施工,挖出了铁链,几百工人一起往上拉,拉了三天三夜不见尽头,说是钟楼底下铁链直通东海。
西安钟楼是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该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底座建型为正四方形基座,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的琉璃瓦形式。钟楼总高为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确切的说,现在的西安钟楼不是位于西安市中心,只能说是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距离各城墙的比例分别是钟楼到东门的距离是2.5公里,到南门是1.2公里,到西门是2.5公里,到北门是1.8过来。有南三北四西五东六的说法。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鼓楼底座建于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
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北院门的南 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
鼓楼因有巨鼓得名,楼上原有一面很大的鼓,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500余米,两楼互相辉映,相映成景,为古城特色。
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伟秀丽不亚于钟楼。
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就如如今的报话大楼,每到北大街附近就能听到准确报时。那些年,西安城的东南西北都能听到。
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为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悦耳之声了。
鼓楼两面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面为“声闻于天”,相传此书分别是明朝巡抚都御史赵可怀和清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
又说:此二匾是西安市文物单位历尽艰辛从众多历史资料中模拟复制而得。
据有关传说
说是很早之前,潼关未被冲开,渭河水泽关中,秦地一片汪洋,历史考证包括榆林神木石卯以下全是泽国。
关中八百里秦川更是一片汪洋。是一望无边的泽国,西安就在这大海之中。且中间如今钟楼位置有一直通东海的泉眼,海里有只巨型乌龟时不时的出来闹腾。只要它一出动就会有翻江蹈海的巨浪,本地先民屡遭水淹。为了保一方平安,也为了自己的居所不再有水患,大禹王爷便在此处修建了座钟楼镇住泉眼,并用神仙锁链锁住此龟。头在钟楼下,身在鼓楼下,面对东海方向,正好500余米。说是过去的那些年,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可以爬到钟楼附近的地面上,就能听到有海水流动击打的声音。有时还伴有乌龟睡眠的酣声。
还有一说说是底下是一条孽龙,一头锁着头压在钟楼,一头锁着尾在鼓楼,这样才能镇得住。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曾多次修缮鼓楼,上个世纪50年中大修过五次。其中90年代又贴金描彩进行了一次大修,使鼓楼焕发出如今的荣光,这座古老的明代建筑在战火的洗礼和沧桑风雨中已巍然矗立了600多个春秋冬夏。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40年至今。
七.西华门
西华门大街是指:位于北大街南段西侧的一段。东起北大街,西至大皮院麦笕街的一段半截巷子,约长200余米。往西是回民街,往南是北院门回民饮食街,往北是市政府的西外墙,麦笕街。
西华门建于明代。明代初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秦王府的西门。朱樉建秦王府时,它外城墙(萧墙)的西城门命为西华门,门外大街在清代演变为西华门大街,解放后到2011年以后,置换给莲湖区政府。
西华门也曾多次改名,解放前叫西华门街。解放后名叫西华门。上世纪六十年代改名人民路,七十年代年恢复原名。八十年代年改为西华门大街,同年拓宽。
我上班的那几年,西华门,北大街尚未改造。西华门东面是省政府,西面是市政府。北大街东西,西华门南北都是一些商店商场,服装店,小吃店一类的商铺。
西华门有两个很有名的单位。路北是市政府,即现在的莲湖区政府,路的南面是陕西省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院的对面,就是西安市莲湖区消防大队,消防大队东面,是一座叫凯爱大夏的大楼。当年,市政务中心,市会计核算中心等政府有关部门曾入住这里,市工商银行
在这里开点营业,为这条街注入了时代的气息。
北大街以东的西华门,在过去从市政府到省政府。也就是一站的里程。
记得最清楚的是西华门口西南角有一家“天天服装店”,在八十年代末被一次游行队伍冲击了。往东路北新民街口有一家“老吴家羊血泡馍”,当时很有名。
西华门路南面的报话大楼,取代了钟鼓楼的暮鼓晨钟,西安报话大楼建成于1963年,每逢整点,“东方红,太阳升”的旋律就会伴随着几声清脆悦耳的钟声,响彻西安市中心的大街小巷。
后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2006年,我在西安市政府工作了二十个年头,其工作生活,活动的地方不在乎就是从北马道过香米园,走西仓或者劳武巷,然后教场门,然后红埠街,然后麦笕街就到了单位上班。后来搬到了西郊也依然是骑着自行车或者公交四路或者电车一路。来来回回二十年,见证了西安那些极个别地方变化与发展,前几天又进了一趟城里总的感觉是:大的方面发展很快,个别地方一般,有些地方还是依然如旧,亦或是目之所及,未能发现。而有些地方,直接是把过去的历史文化元素改的面目全非了。这里不多赘述。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还是把它们交给时间吧。
农历癸卯年四月初六日
文杰书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