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二、遍知因緣(分二科) 酉一、徵【云何遍知諸障因緣?】 第二科「障清淨處」,它是分四科,第四科裡面又分四科,第一科「遍知自性」,已經講過了,現是第二科「遍知因緣」。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遍知諸障因緣?」怎麼樣才知道這麼多的「障」礙生起的「因緣」?這是「徵」,下邊第二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初障」,分二科,第一科是「標」。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初障(分二科) 亥一、標【謂能遍知初怯弱障有六因緣。】 前面的一句話是問,這等於是回答,能夠遍知第一個障礙,就是「怯弱障」,它是有「六」個「因緣」生起的。這是「標」,第二科是「列」。亥二、列【一、由先業增上力故,或由疾病而擾惱故,其身羸劣;二、太過加行;三、不修加行;四、初修加行;五、煩惱熾盛;六、遠離猶未串習。】 「一、由先業增上力故」,「怯弱」就是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修學聖道,認為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就叫怯弱。這個怯弱的因緣,第一個是「先業」力,就是前一生的業的力量,使令他現在有這樣的怯弱的這種心理。「或由疾病而擾惱故,其身羸劣」,或者是因為有病,病來擾亂他,使令他的身體不夠強壯,身不強壯,心理也受影響,就沒有自己的信心。 「二、太過加行」,第二個原因是太過加行,就是他用功修行的時候,用的力量太過了,太過了也對身體也不好,所以也會引起這樣的想法。 「三、不修加行」,第三個原因呢,他不努力修行!不努力修行,他也就感覺到自己不能得聖道,他也就會有這種怯弱的心情。 「四、初修加行」,第四個是初開始努力修行的時候,他就感覺到自己不行,自己很難得聖道,這個初修加行的時候,自己的身口意都是很粗重的,所以會有很多的困難,所以就會有怯弱的想法。 「五、煩惱熾盛」,第五個原因,用功修行就是調伏煩惱,但是感覺煩惱特別重,不容易調伏,也就不能得聖道了!所以自己就會有這種想法。 「六、遠離猶未串習」,修學聖道須要有遠離,像前面講的:在寂靜處,身遠離、心遠離,有這些種種的因緣。但是他對於這種遠離的,修學聖道的因緣,他沒有串習,沒有習慣這件事,修道的因緣不俱足,所以也就感覺到困難,就有怯弱的這種想法。這是怯弱有這麼多的因緣生起的。戌二、餘障(分二科) 亥一、總標因緣【遍知蓋覆、尋思、自舉障因緣者:謂於隨順蓋覆、尋思及自舉障處所法中,非理作意,多分串習,是名蓋覆、尋思、自舉障之因緣。】 前面這是「初障」,現在是其「餘」的三種「障」礙。分二科,第一科是「總標因緣」。 「遍知蓋覆」,要能夠詳細的知道蓋覆障、尋思障、自舉障,這三種障生起的因緣者。「謂於隨順蓋覆、尋思及自舉障處所法中,非理作意」,這三種障的因緣,總而言之,是什麼呢?是隨順蓋覆障、隨順尋思障、及隨順自舉障的處所,就是引起蓋覆、引起尋思、引起自舉障的處所,這個「處所」就是生起這種障的因緣,就叫處所了。在這些法中,「非理作意」,不合乎道理的去分別思惟。「多分串習」,在自己的身口意裡邊,尤其是在第六識裡邊,多數習慣了這樣非理的作意,當然這樣就容易生起蓋覆障、尋思障、及自舉障,就有這種困難了。「是名蓋覆、尋思、自舉障之因緣」。 這是「總標因緣」,下邊第二科「別釋作意」,分五科,第一科「隨順貪欲蓋」。亥二、別釋作意(分五科) 天一、隨順貪欲蓋【若不作意思惟不淨,而於淨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這下面就說到非理作意多分串習的相貌。「若不作意思惟不淨」,這位發心用功修行的人,他不作意、不警覺他的心,他一直的隨順原來的習慣,不作意去思惟不淨。思惟不淨這是修行人的作意,現在這個人不警覺自己思惟不淨;「而於淨相作意思惟」,就是隨順原來的習慣,就是對於淨相去作意思惟去,「是名此中非理作意」。這就是蓋覆障的非理作意,這樣子,你自然貪欲就會強起來,那修止觀的時候,就受到障礙。天二、隨順瞋恚蓋【若不作意思惟慈愍,而於瞋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第二科「隨順瞋恚蓋」。 「若不作意思惟慈愍」,沒有慈愍的思惟作意,就是平常的時候,也沒有作意,沒有慈愍的作意思惟,遇見一種惱亂的因緣的時候,更沒有慈愍的作意思惟。「而於瞋相作意思惟」,對這忿怒相,這樣子去思惟的,「是名此中非理作意」,這就是一個瞋恚蓋的非理作意。天三、隨順惛沈睡眠蓋【若不作意思惟明相,而於闇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這是第三科「隨順惛忱睡眠蓋」。「作意思惟明相」,他會減少睡眠,「若不作意思惟明相,而於闇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這是睡眠蓋,惛沈睡眠蓋的生起因緣,是名此中的非理作意。天四、隨順掉舉惡作蓋【若不作意思惟奢摩他相,而於親屬、國土、不死,昔所曾更歡娛、戲笑、承奉等事,諸惡尋思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這是第四科「隨順掉舉惡作蓋」。 「若」這位修行人,「不作意思惟奢摩他相」,那就是:奢摩他相就是九心住,但是你不這樣去約束自己,「而於親屬」對於親屬的尋思、國土的尋思、不死的尋思,「昔所曾更」過去所曾經經過的事情,「歡娛、戲笑」的事情,男女「承奉等事」,「諸惡尋思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那你的掉舉、惡作的事情就很多了。天五、隨順疑蓋【若不作意思惟緣性緣起,而於三世諸行計我、我所,不如理想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這是「隨順疑蓋」。這位修行人,「若不作意思惟緣性緣起」,這十二緣起,不思惟這個道理,「而於三世諸行計我、我所」,執著我,我現在怎麼怎麼樣;我未來要怎麼怎麼樣;過去怎麼樣。這樣不如理的思想,作意思惟,就會引起很多的疑惑!對三寶有疑惑,對自己有疑惑,「是名此中非理作意」。申三、遍知過患(分三科) 酉一、徵【云何遍知諸障過患?】 這是第三科「遍知過患」,這個障的過患。前面第一科是「遍知自性」,第二科「遍知因緣」,現在第三科「遍知過患」。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麼樣才知道「諸障」的「過患」呢?酉二、釋【謂遍了知此障有故,於其四種未證不證,已證退失,】 下面第二科解「釋」。「謂」普「遍」的會通達,會明白「此障有故」,前面這四種障,若是有的話「於其四種未證不證」。對於這個四禪:你若沒有證得四禪,你就不能證得;你若有這四種障,已經證得的,還會退失的。《披尋記》一三一頁:《於其四種未證不證等者:此中四種,謂四靜慮應知。敗壞瑜伽所有加行,有染污住,有苦惱住,自毀毀他,身壞命終生諸惡趣。》 「敗壞瑜伽所有加行」你有這四種障的時候呢,就能破壞你瑜伽的所有的加行,你努力修行的事情,都被這四種障破壞了。「有染污住,有苦惱住」,你內心裡面,長時在染污的境界裡邊活動,是「染污住」。在染污境界裡邊活動有什麼不對?「有苦惱住」,你就會有很多的苦惱,染污就會引出來種種的苦惱。「自毀毀他,身壞命終」,你有這個染污的煩惱,引起了苦惱以後,會怎麼樣呢?就是自己破壞自己,也破壞了他人,「身壞命終」,這個身體敗壞了以後,生命結束了,就「生諸惡趣」。酉三、結【是名遍知諸障過患。】 「是名遍知諸障」的「過患」。《披尋記》一三一頁:《敗壞瑜伽所有加行等者:初夜後夜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是名瑜伽所有加行。未能斷除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是名有染污住。未能修習歡喜安樂及三摩地,是名有苦惱住。》 「敗壞瑜伽所有加行等者:初夜後夜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是名瑜伽所有的加行。」就是愛惜時間,睡眠減少,爭取時間徑行宴坐,從這個「順障法」,你的身口意的活動,隨順這個障礙的境界,隨順障礙; 現在修行的時候,是「淨修其心」,就是清淨自己的心,來破除一切障礙,「是名瑜伽所有」的「加行」。 「未能斷除欲所引喜、欲所引憂」,這位修行人有這個障礙的時候,他就不能斷除去欲所引喜,看見了欲的時候,心裡歡喜,因欲而有喜;這愛著欲的心情,還不能斷除。「欲所引憂」,有了欲,會有喜,但是也會有憂,有這樣的憂愁。「不善所引喜」,前面這兩句話單說欲,還有其他的一切惡不善法,這惡不善法所引喜,或者「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因為雖然是不善,但是他的三業,有的時候,也會有捨的時候,「是名有染污住」。 「未能修習歡喜安樂及三摩地,是名有苦惱住」,他不能夠修習於善法,於戒定慧有歡喜心,於善法加行,不能生歡喜心。這個「歡喜」是指修行的時候;「安樂」是成就的時候。「及三摩地」,這個是你所成就的法,所成就的禪定。「是名有苦惱住」,這個善法不成就,就成就了染污法,「是名有苦惱住」。(20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