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被(zi)誉(feng)为“营销界吴彦祖”、“五道口宋钟基”、“IT圈金秀贤”,主要还是因为之前减肥成功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本人脸皮奇厚,所以敢毫无顾忌的自吹自擂)。
在我的人生经历里面,减过无数次肥,也尝试过很多办法,我发现一个规律:几乎所有号称快速减肥的方法,不管是药物、节食、疯狂运动,即使在短期内减轻了体重,在此之后都会导致体重快速反弹。原因主要有两个:1.短时间快速减肥的方法,并没有帮助我们培养起合理的生活习惯(饮食、作息、运动),那些在过去让我们发胖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在将来让我们再次发胖。
2.短时间内体重下降太快,会破坏体内的激素水平,导致身体的基础代谢率降低。简而言之,就是每天的自然的热量消耗量变少了,那么食物摄取的热量长期大于身体消耗的热量,体重又自然而然的反弹到减肥前的状态了。
万万没想到,我最终还是瘦下来了。
方法很简单,将“一个月减10斤“的目标调整成”一个月瘦1-2斤”,培养起清单饮食的合理习惯,每周有时间运动1-2次,晚上尽量11点前睡,然后坚持半年也恢复正常身材了,而且保持至今不反弹。
再讲一个更具羞耻感的故事(男同学们不要想歪了):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冬季长跑比赛,只有前10%的人能拿到优胜奖。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时间,前5年我连一次优胜奖都没拿到过,原因也很简单:
每次发令枪响后,我为了吸引女同学的注意力,我都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充到队伍最前面,甚至为了争夺那十来秒的关注,疯狂发力冲到千人队伍的第一个领跑(是的,我当年就是这么肤浅!)。
然而这样高强度的冲刺,我的体力是没有办法承受的,所以一般跑到赛程的三分之一时,我就没劲儿了。只有停下来散步到终点,人称“散步笛”。
所以到了高三那一年,我发誓,不论如何,我一定要拿一次优胜奖。
班上有一个身体素质不如我的胖子,但每次都能得到优胜奖。于是我向他请教秘诀,他只说了6个字:
慢一点,跑得远。
这六个字对我后来影响很深(这里过渡得是有点生硬),不仅让我拿到了高三那一年的冬季长跑优胜奖,也在我之后的学习、工作、创业中,给予我很多心态和方法论上的帮助。
平时,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
“吴老师,如何才能快速赚钱?”
“怎么快速加粉,日新增破千?”
“没有钱,怎么把产品快速推广出去?”
“怎么才能把普通人迅速包装成网红?”
“我要怎么做,才能在一年内升职成部门主管?”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因为大家想听的是秘诀,而真正能起作用的,都是系统化的方法论,复杂且不易被践行。
所以,我只能说那六个字:慢一点,跑得远。
大家都在寻找无门槛、简单易行、快速实现目标的投机办法,四处钻营而不是步步为营,从而忽略了做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很多人读到必定大喊一句:我X,你写这么长一篇鸡汤,能不能有点干货,浓缩起来就那六个字嘛,真是这样你干脆群发一条短信算了,写这么多凑字数干嘛。
在手机屏幕另一端的我仿佛听到了这些朋友的内心独白。
于是。
干货来了!
给每位处于焦虑期、迷茫期、上升期的创业者和职场人四个具体的建议:
1.确保短期目标有六成的把握,否则降低目标或者优化策略
我年轻的时候挺喜欢玩游戏的,但是大多数游戏都玩得很烂,甚至连俄罗斯方块儿都玩得很差,以至于有点怀疑自己的智商。
后来有朋友帮我解答了疑惑:因为我每接触一款新游戏,在最开始的阶段总会很偏执的把游戏难度调到最高。这导致在刚开始玩一款新游戏的时候,基本都是举步维艰,经常送命,信心全无,最后只有把这款游戏放弃掉。
各位肯定觉得我这种“一开始就要挑战最高难度”的偏执心态不可理喻。
可是当各位把奋斗的目标定在“两年内把公司做上市”、“一年内成为部门总监”或是“十天减掉十斤”的时候,何尝不是当年我总想“一上来挑战最高难度”的偏执和不理智呢。
有80分的能力,就去做60分的事情,这样做成的把握比较大。一旦做成了,信心有了,经验有了,也积累了新的资源,再去做70分的事情。小的成功累计多了,就是大成功,这才是成功的快车道。
否则,就将是陷入“失败——信心被摧毁——自我怀疑——能力发挥不出来——又失败”的恶性循环。
所以你的长期目标可以很高,但是分解为具体的短期目标的时候,请一定确保有六成以上的把握。如果把握很小,要么降低目标预期,要么优化一下自己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避免陷入恶性循环。
2.多做有“红利效应”的事情
什么叫“红利效应”,就是你今天做成了这件事,在很长时间内你都可以享受这件事给你带来的好处。
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吃东西和健身。“吃东西”就是一件没有“红利效应”的事情,因为吃完就爽完了。不可能吃完某种食物一个月之后还能感受到它的余香,即使你天天不刷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而如果去健身,可能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享受其带来的健康红利和外形优势。
所以我常常说,上班族做副业尽量不要做和本行无关,纯粹是为了赚点小钱的事情。又没积累,又做不大,做它干嘛?!
倒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去在本行业接点私活儿,或者读点有用的书。毕竟未来很长,不要太计较这一朝一夕的得失。我当年读完研刚毕业的时候,为了北京户口去了一家央企,一个月薪水才6000,我有个好朋友进了一家外企,一个月有差不多12000。他就经常笑话我挣得少,劝我业余时间去当当翻译或者做个家教什么的,以我的能力,一个月再多挣个万把块钱超过他是没有问题的。
虽然当年我也是一个任性又冲动的男花儿,但我没有那么做,因为当翻译和做家教对我来讲是没有“红利效应”的事情。
我的职业定位是“营销人”,翻译和家教两件事情对于“营销”这个方向是没有帮助的。
所以我的业余时间都花在读营销书籍,学习营销知识,思考营销理论,甚至免费帮别人做营销策划以积累实战经验上了。
事实证明这条路是对的,到现在,我的收入早就远远超过我的那位朋友了,而且我也还一直享受着之前那些积累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红利。
3.以更大的时间跨度来权衡一件事情的利弊
我虽然不红,但也还是慢慢有点名气,也有些公关公司和广告商的业务找上门来了。
但我的原则是:不接硬广。
虽然很多硬性广告的报价都还不错,只需要把公关公司或者广告商写好的稿子直接通过公众号发出来,就能直接收钱了,但是我还是拒绝掉了。
因为我做这个公众号的目的,是希望能在营销圈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而要对这个圈子里的人发挥影响力,首先得让别人信任你。而我要是为了追求短期财务上的回报天天发些不靠谱产品的硬性广告,这种信任感就会被受到冲击。这与我的远期目标背道而驰。
“格局”这个词儿现在被故弄玄虚的人说得神乎其神。其实说白了,就是“不刻意追求短期利益,以更大的时间跨度来权衡一件事情的利弊。”
4.以“系统化”的方法和思路来积累和做事老想着在某个点上投机取巧,就容易陷入隧道视野,失去全局的判断。
比如公众号加粉这种事情,也许有更快更投机的办法,比如做“给宝宝投票”的活动,或者冒着被封号的危险,做有奖转发或者其他诱导加粉的其他事情。
但是我基本没这么做过,也不建议别人这样做。
就像武侠小说里面的顶尖高手,都不是靠着突然投机取巧练成了某一招称霸武林。
而是既修炼内力,也练习轻功,还钻研必杀技,同时结交英豪广播英名。
我的思路还是比较常规和系统的:老老实实做内容,做粉丝调研,试验各种选题方向,和大号做转载合作等等,按照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思路来做事,也许见效没这么快,但是它的增长是可以预期的,粉丝的忠诚度和精准度也比那些投机加粉的措施好得多。
很多人都想一夜成功,一夜暴富,但是实话来说,即使天上掉馅饼了,以他们的能力,也未必接得住。人人都想成为马云,但是如果给你一个阿里巴巴,你驾驭得了吗?!
倒不如踏踏实实的做事和积累,耐心等待从量变到质变的一天。
社会氛围是如此浮躁,每个人的心态也都如此焦虑。
这时候,冷静、踏实和靠谱才是最稀缺最有用的品质。
当你看到周围的人赚到快钱而你踏踏实实工作积累,却连第一桶金都还没掘出来的时候;
当你辛苦坚持,却看不到大的突破的时候;
当别人都在讨论着多快好省的实现宏伟目标,而你还在一步一步的做着小事的时候;
常常提醒自己:
慢一点,跑得远!
一辈子都看不到的精彩内容,都在公众号:吴寒笛可爱多(也可搜索whdk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