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并不太难》
一、创造才能获得心灵的快乐。
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有两类:
一类是接受的,比如阅读、欣赏艺术品等;
另一类是给予的,就是工作。正是在工作中,人的心智能力和生命价值都得到了积极实现。
当然,这里所说的工作不同于仅仅作为职业的工作,人们通常把它称作创造或自我实现。
但是,就人性而言,这个意义上的工作原是属于一切人的。
人人都有天赋的心智能力,区别在于是否得到了充分运用和发展。
真正的创造是不计较结果的,它是一个人的内在力量的自然而然的实现,本身即是享受。
只要你的心灵是活泼的,敏锐的,只要你听从这心灵的吩咐,去做能真正使它快乐的事,那么,不论你终于做成了什么事,也不论社会对你的成绩怎样评价,你都是拥有了一个创造的人生。
一个人只是为谋生或赚钱而从事的活动都属于劳作,而他出于自己的真兴趣和真性情从事的活动则都属于创造。
劳作仅能带来外在的利益,唯创造才能获得心灵的快乐。
但外在的利益是一种很实在的诱惑,往往会诱使人们无休止地劳作,竟至于一辈子体会不到创造的乐趣。
每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己所热爱的那项工作,他藉此而进入世界,在世上立足。
有了这项他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他的生活就有了一个核心,他的全部生活围绕这个核心组织成了一个整体。
没有这个核心的人,他的生活是碎片,譬如说,会分裂成两个都令人不快的部分,一部分是折磨人的劳作,另一部分是无所用心的休闲。
一个人创造力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无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有无崇高的精神追求。
这两个因素又是密切关联、互相依存的,生命本能若无精神的目标是盲目的,精神追求若无本能的发动是空洞的。
它们的关系犹如土壤和阳光,一株植物唯有既扎根于肥沃的土壤,又沐浴着充足的阳光,才能茁壮地生长。
决定一种活动是否创造的关键在于有无灵魂的真正参与。
一个画匠画了一幅毫无灵感的画,一个学究写了一本人云亦云的书,他们都不是在创造。
相反,如果真正陶醉于一片风景、一首诗、一段乐曲的美,如果你对某个问题形成了你的独特的见解,那么你就是在创造。
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
在精神创造的领域内,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充其量只有交流。
在这个领域内,一切严肃伟大的事情都是由不同的个人在自甘寂寞中独立完成的。
他们有时不妨聚在一起轻松地聊一聊,听一听别人在做什么事,以便正确地估价自己所做的事。
这是工作之余的休息,至于工作,却是要各人关起门来单独进行的。
寂寞原是创造者的宿命,所以自甘寂寞也就是创造者的一个必备素质,不独今天这个时代如此。
精神文化创造在实践上是最个人化的事业,学术上或文学艺术上的一切伟大作品都是个人在寂寞中呕心沥血的结果。
在创造的寂寞中自有一种充实,使得创造者绝对不肯用他的寂寞去交换别人的热闹。
他基本上是别无选择,这倒不是说他肩负着某种崇高的使命,而是说唯有这样活着他才觉得生活有意义。
他在做着他今生今世最想做、不能不做的一件事,所以不论成败得失,他都无怨无悔了。
独特,然后才有沟通。毫无特色的平庸之辈厮混在一起,只有委琐,岂可与语沟通。
每人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开放出自己的奇花异卉,每人也都欣赏其他一切人的美,人人都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这样的世界才是赏心悦目的人类家园。
如果你自己随波逐流,你就不要怨怪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了吧;如果你自己见利忘义,你就不要怨怪这是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了吧;如果你自己志大才疏,你就不要怨怪这是一个精神平庸的时代了吧。
二、幸福是一种能力。
幸福只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灵魂是感受幸福的“器官”,任何外在经历必须有灵魂参与才成其为幸福。
内心世界的丰富、敏感和活跃与否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
在此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
苦与乐不但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苦与乐的数量取决于他的遭遇,苦与乐的品质取决于他的灵魂。
欢乐与欢乐不同,痛苦与痛苦不同,其间的区别远远超过欢乐与痛苦的不同。
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
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
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痛苦使人深刻,但是,如果生活中没有欢乐,深刻就容易走向冷酷。
未经欢乐滋润的心灵太硬,它缺乏爱和宽容。
幸福的反面是灾祸,而非痛苦。
痛苦中可以交织着幸福,但灾祸绝无幸福可言。
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无聊。
可是,当我们从一个灾祸中脱身出来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是幸福的了。
对幸福的看法日趋朴实,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她)们也感到快乐,即可称幸福。
人世间真实的幸福原是极简单的。人们轻慢和拒绝神的礼物,偏要到别处去寻找幸福,结果生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不幸。
人生有两大快乐。
一是生命的快乐,例如健康、亲情、与自然的交融,这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
另一是精神的快乐,包括智性、情感和信仰的快乐,这是人的高级属性得到满足的快乐。
物欲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其满足诚然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与生命的快乐比,它太浅,与精神的快乐比,它太低。
看见那些永远在名利场上操心劳碌的人,我常常心生怜悯,我对自己说:他们因为不知道世上还有好得多的东西,所以才会把金钱、权力、名声这些次要的东西看得至高无上。
物质带来的快乐终归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乐才可能是无限的。
遗憾的是,现在人们都在拼命追求有限的快乐,甘愿舍弃无限的快乐,结果普遍活得不快乐。
快乐更多地依赖于精神而非物质。
幸福是一个心思诡谲的女神,但她的眼光并不势利。
权力能支配一切,却支配不了命运。金钱能买来一切,却买不来幸福。
幸福是一个抽象概念,从来不是一个事实。
相反,痛苦和不幸却常常具有事实的坚硬性。
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已经拥有的东西。
幸福喜欢捉迷藏。我们年轻时,它躲藏在未来,引诱我们前去寻找它。曾几何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把它错过,于是回过头来,又在记忆中寻找它。
幸福是一种苟且,不愿苟且者不可能幸福。
我们只能接受生存的荒谬,我们的自由仅在于以何种方式接受。
我们不哀哭,我们自得其乐地怠慢它,居高临下地嘲笑它,我们的接受已经包含着反抗了。
一切灾祸都有一个微小的起因,一切幸福都有一个平庸的结尾。
自己未曾找到伟大的幸福的人,无权要求别人拒绝平凡的幸福。
自己已经找到伟大的幸福的人,无意要求别人拒绝平凡的幸福。
三、活在当下才是幸福。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我们不应该向他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赏心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烦恼操心的事情。
因为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
因为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让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
在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到这些小事情的。
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
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在发生。
在基础方面,我们幸福的建筑物与楼房建筑物正好相反,后者因其广大的基础而变得牢固。
因此,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一般来说,人们最常做的一件大蠢事就是过分地为生活未雨绸缪。
无论这种绸缪准备是以何样的方式进行。
为将来做详尽的计划首先必须以得享天年作保证,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可以活至高龄。
就算一个人能够享有较长的寿命,但相比订下的计划而言,时间还是太过短暂了,因为实施这些计划总要花费比预计更多的时间。
另外,这些计划一如其他事情,都有太多遭遇阻滞和失败的机会,甚少真能达致成功。
最后,就算我们所有的目标都一一实现,我们却忽略考虑了时间在我们身上所带来的变化。
我们当初并不曾想过我们并不可能在一生中始终保持创造的能力和享受的能力。
因此,我们埋头做事,到了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需要了。
或者,我们成年累月为某一工作做准备,但这些准备工夫不为人知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到头来,我们再也无法进行计划中的工作了。
所以,经历长年的拼搏,历尽诸多风险,我们终于获得了财富,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已不再有能力享受这些财富了。
或者,经过积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如愿爬上了某一职位,但我们却已经无力胜任这一职位的工作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
这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来得太晚了。
或者,与此相反,我们太迟着手做事情了,也就是说,就我们做出的成就或者贡献而言,时代的趣味已经改变了。
新一代的人成长了起来,他们对我们成就的事情不感兴趣。
其他的人走了捷径,赶在了我们的前面,种种情形,不一而足。
为何耗损你的灵魂?它远远应付不了你定下的永恒的计划。
诱使我们犯下这一经常性错误的原因是我们的思想之眼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错觉。
由于这一错觉,从人生的开始放眼前看,生活显得一望无尽,但是,当人们走到了人生旅程的终点回眸审视一生时,生命却又显得相当的短暂。
当然,这种错觉也有它的好处。
因为如果人没有这种错觉,伟大的事情就很难产生。
通常,我们最终获得的并不是我们当初所追求的。
这最终获得的东西甚至比当初所追求之物还要好。
还有就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选取了某一条途径追求某一样东西,但却一无所获,但在另外的一条途径反而找到了它。
此外,我们追求快感、好运和欢乐,最终却获得了教训、思想和认识。这些真实、永恒的好处取代了原先那些匆匆的、表面的好处。
四、人生需要妥协。
一个人年轻时,外在因素(包括所遇到的人、事情和机会)对他的生活信念和生活道路会发生较大的影响。
但是,在达到一定年龄以后,外在因素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弱。
那时候,如果他已经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外在因素就很难再使之改变,如果仍未形成,外在因素也就很难再使之形成了。
真实不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
人生中的大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一个人唯有思考这些大问题,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从而对生活中的小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航海者根据天上的星座来辨别和确定航向。他永远不会知道那些星座的成分和构造,可是,如果他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就会迷失方向,不能解决具体的航行任务。
他们到了四十岁,于是学着孔夫子的口吻谈论起“不惑”之年来。可是,他们连惑也不曾有过,又如何能不惑呢?
人过中年,就应该基本戒除功利心、贪心、野心,给善心、闲心、平常心让出地盘了,它们都源自一种看破红尘名利、回归生命本质的觉悟。如果没有这个觉悟会怎样呢?据说老年人容易变得冷漠、贪婪、自负,这也许就是答案吧。
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种滋味,就是无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凋谢都不可挽回,对此我们只好接受。我们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随同人生一起接受下来,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坦然。无奈本身包含不甘心的成分,可是,当我们甘心于不甘心,坦然于无奈,对无能为力的事情学会了无所谓,无奈就成了一种境界。
凡活着的人,谁也摆脱不了人生这个大梦。即使看破人生,皈依佛门,那灭绝苦乐的涅槃境界仍是一个梦。不过,能够明白这一点,不以觉者自居,也就算得上是觉者了。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顺其自然吧。
我们不妨去追求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职业,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谊,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决于许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们尽了力,结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们也应该坦然地接受。
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协。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
在人生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
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
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丁俊贵
2023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