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刷到过韩剧《请回答1988》的筒子们都知道,这部剧的简介挺不讨喜的,什么家长里短、邻里关系,轻易就能打消潜在观众们不少积极性。
可假如你因此错过了这部剧,是非常可惜的。毫不夸张,这部剧每一集都有泪点。那种泪点还不是说生离死别,揪着你拼命煽情。它来得颇为自然,前一刻你还标榜自己身经百战,下一刻就猝不及防中了它的招。
我是经历过剧里的日子的——破旧的平房挨在一起,冬冷夏热,我很小就学会了烧煤。家长根本不用担心孩子跑丢,因为孩子肯定是跑到谁家去玩了。
等到饭点,大嗓门的奶奶站在门口喊一句,声音可以传很远,孩子们一哄而散各自回家。吃完饭大人们开始凑在一起聊八卦、打麻将,孩子们一起看电视、听收音机。
那个时候“邻居”是很重要的词,而不像现在住在楼房里的人们,几年或许都不知道对面紧闭的门里住着谁,某个清晨被不知是谁家的电钻声吵醒,随口就咒骂了起来。
这部剧友情和亲情的比重占很大,即使你是年轻的孩子,也不必担心没有代入感。相反,你会惊讶地发现,和那些充斥着残酷纠葛的青春故事不同,这才是我们的生活,是脚踏实地走过的青春。
所谓的共鸣,都在细节处。比如正焕的妈妈出门,父子三人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最后临时抱佛脚收拾完,妈妈看着整洁的屋子居然很失落。于是正焕故意砸碎了蜂窝煤,引得妈妈像之前一样数落他们:“没有我,你们可怎么办?”
这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老妈的写照吗?无论我们在外面如何独挡一面,在她眼里永远是什么都不会做。你或许会觉得老妈很烦,会对她说“不要你管”。
但当你看到这个片段时可能会忽然明白,她并不是真的埋怨,她只是把一辈子都贡献给了这个家。我们对她的需要,就是她的价值——神无所不能,所以创造了妈妈。
剧里人物的成长,每个关卡都很清晰。夹在学霸姐姐和受宠弟弟之间憋屈的老二德善,一直都觉得自己不被爱。于是对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被爱,最害怕的就是被放弃。
于是她每一次的成长,都来自于被放弃。当她成绩不好,妈妈没有叫她“秀妍”而叫她“德善”时;当正焕和阿泽全都选择退一步,东龙问她“从来都是别人喜欢你,那你呢”时;当她开始懂得心疼姐姐,摆脱了姐姐挡在前面的阴影,终于不再处在被选择的位置时,她才终于长大了。
而在她身边青梅竹马的男孩子们,有明明喜欢又不会说,总是在犹豫的正焕;有不爱说话,却唯独依赖她的阿泽……他们之间懵懵懂懂、翻来覆去的小心思,不就是情窦初开时候的我们吗?
觉得傻吗?难堪吗?替男女主着急吗?会……热泪盈眶吗?
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我们所忽视掉的那些生活中应该铭记的细节;我们在内心反复诉说却又羞于启齿的话语……在这一部剧里,全都能看到。
然而,终究,他们长大了。我们的青春岁月也一去不复返了。
双门洞的人们都搬走了。三个卷发大婶儿告别时,居然也会泣不成声。“感谢遇到这样好的大姐,度过这样美好的日子……”我们的一生要经历很多很多的道别,你还记得对谁说这样坦诚的话吗?
当然了,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谁愿意回到破旧简陋的地方,谁愿意面对幼稚傻气的自己?可假如,曾经的众人都还在那里,“年轻健壮如泰山般的父母”也还能再见一见,回去又何妨?
可人生的列车无法返程,伙伴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当年最火节目的情景,只有在梦里了。
好在我们还有这样的故事可看,好在这样的青春有那么多人一起走过。
“我们一起唱歌吧,说梦过不曾后悔,过去的事都过去了,都有它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