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产品经理们入行接触的一个高频词之一,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为用户着想,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时常挂在产品经理的嘴中,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具有同理心吗?有多少人只是在脑海里脑补用户的行为、用户的痛苦,像一个上帝一样:oh,我的子民,我懂你们的痛苦,别担心,我正在想办法解决。
何为同理心?
同理心有很多的定义,我比较赞同以下这个:Rogers(1980)认为同理心是指暂时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不带任何评价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和经验,敏锐觉察对方经验意义的改变。
既带有感性的层面,也在理性上去觉察对方。作为产品经理,注定我们无法完全成为一个用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用户看不到的一面。
知名护理学家特蕾莎·威斯曼总结出同理心的四项基本品质:
1、代入他人立场的能力
2、不做评判
3、当体察到他人的情绪时,能够与之交流
4、同理心是与别人一同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将同情心当作是同理心,举个例子:我们的一个好朋友掉进一座枯井了,他在下面喊道: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怎么办?
而我们站在上面说:额,我就不下去了,我知道这感觉不太好。
这是同情心。
同理心是与别人一同感受,此时如何真正体验到对方的感受,就是跟他身处一样的境地-进入到枯井中:嘿,我下来了,我知道这下面是什么感觉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实际场景
回到现实中的场景来,很多优秀产品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创始人自己真的体验到那种痛苦。2014年,胡玮炜回到杭州虎跑,想要骑行,希望能租一辆公共单车,但办卡小岗亭关门,最后这次希望中的骑行没有成功,而且在瑞典哥德堡也遭遇了租赁公共单车失败的经历,于是胡玮炜从汽车朋友圈里拉了一支团队,成立摩拜单车项目。创办礼物说的温城辉在淘宝上搜索“礼物”二字,前前后后翻了50多页,就是找不到想要的东西。为了找礼物心力交瘁,然后在百度上搜索“送什么”,结果出现100多页,让人无所适从。温城辉立马意识到,小小的礼物里面有大文章!
并不是每一个产品经理都在创造新的产品,我们日常的工作大多是处理现有产品的新需求,优化旧功能。此时,同理心同样重要,为什么有时候产品经理做出来的功能,或者进行了优化后的功能还是受到用户的吐槽呢?是不是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知道用户的痛点在哪里。
用户跟我们说这里用得不爽,那里的设置不合理,此时收到了来自用户最直接的反馈,但这些反馈你真的理解了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身处用户同样的场景,进行同样的行为,既观察用户的行为,又亲身体验。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现问题,究竟是流程不合理,还是交互设计不合理,抑或是需求一开始就有问题了。
如何培养同理心?
说不出高大上的理论,只能献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多观察、多体验、既要有感性的体验,也要有理性的思考,永远不要自嗨。
从个人经验来看,产品经理们大多喜欢设计方案,然后跟进开发,享受功能上线那一刻的成就感。而不喜欢枯燥的用户行为观察、调研、甚至很少去体验产品,没能时常去跟我们的用户沟通,扪心自问,我们日常工作中花了多少时间在用户身上?距离我们的用户有多近?就像文中那个掉进枯井的例子,站在井口的人,真的很难真正体验到用户的感受。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