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重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我突然觉得很多人甚至大师在讲这一习惯理论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
斯蒂芬·科维认为我们日常对时间的使用无非四类事情:
第一类:重要紧急:危机,紧急的问题,有期限的人物、会议,准备事项
第二类:重要不紧急:准备事项,预防工作,价值观的澄清,计划,关系的建立,真正休闲充电
第三类:不重要紧急:干扰、一些电话,一些信件、报告,许多紧急事件,许多凑热闹的活动
第四类:不重要不紧急:细琐、忙碌的工作,一些电话,浪费时间的事情,无关紧要的事情,看太多的电视
我们之所以“忙碌,并且焦虑”是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在处理第一类:重要紧急的事情,每天像救火员一样,处理一件接着一件“紧急重要”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我们摆脱“忙碌,并且焦虑”的状况,所有人都认同的方式就是减少这一类的事情的出现,而最佳的方式就是做第二类事情。
最佳的策略就是:
主动不做一切“不重要也不紧急”,拒绝大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专注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策略没有错,但是很多人普遍有以下几个误区:
1、“重要紧急”就不做了。
此刻“重要紧急”的事情不会因为你不做而消失,该做的你必须得做。当你运用这套时间管理策略的前期,“重要紧急”的事情依然会接踵而来,但是,为了以后这类事情减少,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预防未来出现更多同类的“重要紧急”事情。
2、我应该选择“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这里要清楚一个问题 ,所谓的“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不是自然而然来到你身边的,是通过你自己以“要事第一”为原则将一件事情变成“重要不紧急”的。
这时,如果你把它当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去处理,那么未来,同样的事情依然会不断发生,但是这次,你以“要事第一”的原则看待这件事情,你的处理方式会变成:对于经常需要更新的海报,我应该把重点放在做的是弄出几个模板,而不是每次接到活就开干,弄得焦头烂额。
所以,所谓的要多做“重要紧急”的事情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要找出每一件向你袭来的事情的重要的处理方式。
3、我是被动辨别这四类事情的。
当一件事情来到你面前,这件事情属于哪一类,是根据你的处理方式而决定的,而不是它本来就属于某一类。比如来了一件事情,写一篇文案,如何判断?如果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它就是一个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如果我想着它以后总会遇到这一类的文案要写,此刻我应该花时间去建立套路,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这次,同时我的做事方式也会改变,我变得更加关注框架的内容,更加关注底层的逻辑和套路等等。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的正确做法有两个:
1、尽量第一时间做那些已经被认定为重要的事情;
2、把“要事第一”作为一种处理工作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处理一件事情,一定要抓住它的核心
对于做第二类的事情,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持耐心和毅力,因为他们就像春天播的种子,要等到秋天才有收成。你眼下也许无法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方法处理所有,甚至大部分活动。但如果你能在其中几项上取得突破,就会有助于这个习惯在自己头脑中扎根,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会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