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其姿教授这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明清时期乃至近代的社会面貌及其背后观念的演变脉络。
第一部分从启蒙教育切入,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也就是“蒙学”历来便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参与政治的唯一途径就是科举,这就要求阅读相应的教材。蒙学主要是教儿童识字明理,培养道德,为之后的经学打下基础。这种启蒙教育主要以义学(明代多称作“社学”)、私塾这两类场所作为依托来进行。老师的薪水并不高,教学仍秉持着孔夫子传下的因材施教理念。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这种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往往供大于求,且多以本地科举失利的读书人担任。
清代启蒙书籍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为主,用来教授儿童识写汉字,当学生习得足够多的(约一两千个)汉字后才会教以文章经典。梁教授对于《三字经》里内容演变所涉及到的历史时间问题又进行了详细讨论,《三字经》相传是宋末元初学者王应麟所著,其最早版本的内容皆是元代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并代表着主流文化或文化精英的时间观。随着朝代的更替,《三字经》的内容也不断被更新,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人的价值取向,如清代学者对清朝歌功颂德,而民国时期学者却又对其持否定态度,带有浓厚汉民族主义。作者认为这种基本的历史时间共识有可能意味着普及化的历史观至今仍脱离布料精英角度的历史观,《三字经》未来的命运是反映历史记忆持续竞争的最佳指标之一。
对于《三字经》的主流历史时间共识,我认为首先这本书是由文化精英编写的,为儿童启蒙服务的,因此代表着主流文化时间观是很正常的。其次,人们教育儿童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他们考取功名,这就必然要求他们的思维范式与主流文化一致,所以无怪乎它能维持着这样长久的历史共识。我同样期待若干年后《三字经》会被加上哪些文字。
除了对儒学入门教育有所论述,梁教授对明清中国的医学入门与普及化同样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儒医的增加以及出版行业的发展,导致医学书籍的获得越来越容易,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医学入门读本如《医学心悟》《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师徒传承与自学成才平分秋色。明清时期的医学入门读本以简明实用为特色,多以歌赋这种郎朗上口的形式行文,这显示了明清医学的专业化与通俗化交融的场景,政府对于医生执业亦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基本上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都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简易入门书籍而获得一定的医学知识甚至开业行医。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明清医家会在其医籍的序中痛斥庸医杀人的原因。
关于明清时期的救济,梁教授除了论及救济机构、近代医院与善堂、惜字会和教会女医生外还讨论了“贫穷”和“穷人”观念在中国俗世社会中的历史演变,这一部分是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贫穷由最初的无助的穷人而引发的政府伦理问题变为道德问题,经历了许多转折。春秋战国时代,颜回的安贫乐道的价值取向到了明末则变为了“笑贫不笑娼”,由此而产生的富人救济贫人的施善行为与获得道德安慰之间的联系放在今日之社会,也能令人深思不已。
中国传统政府组织在治理地方事务上多放任自流,民间力量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主动性,并且其努力方向与政府方向接近甚至一致,因此双方常有合作的举动,这是中国社会很有趣的一个特色。
阅读社会史类的书籍确实有助于获得更为细致的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