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北京市丰台五小教育集团的李磊校长给我们教师分享《让学习发生在每位学生身上》。如何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作为青年教师可以借助哪些方式快速实行?在推行过程中,需要在意关注哪些因素?在今晚,我找到了答案!
传统的课堂是“知识传递型”。教师是中心,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单向灌输。在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成为教学是否“高效”的唯一评判标准,所以传统教学的研究重点一直放在教师教学行为和传授知识的艺术性上,轻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责任、学习方法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性,这就导致了教师教学是主动、积极的,学生学习是被动消极的,久而久之,养成了“老师推着学生走”的现象,走进了“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最终培养了勤教师和懒学生。
新型课堂是“知识构建型”。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由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所以强调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即“先学后导”。也就是说,课堂不是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因此以“知识构建型”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现代教学观是新型课堂的主要理论支撑。
课堂是学习的主渠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对象也是学生,所以,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能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课堂呈现的是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在获取知识,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的主要活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是新型课堂。换句话说,新型课堂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是新型课堂的主要评判标准。
新型课堂就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师生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过去,教师站讲台,我讲你听;现在教师走下讲台,深入每个小组,以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学习。曾经,我们一直在争论主体论,一会儿是教师为主体,一会儿是学生为主体,实际上是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了对立面。而在新型课堂教改进程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也使新型课堂的改革站在了教育改革理论的前沿。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伙伴,把传统的知识权威的尊严去掉。在知识而前,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特别是在当前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非常多的背景下,教师更应当放下架子,走进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与研究者。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规律。学生主体论是教学观的一次质的飞跃,是现代教学观的核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将是教育一个永远的追求,也是一个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