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日记三十二【628】2024-1-14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旋见客,立见者三次。习字一纸。派曾恒德至金陵看沅弟,在内银钱所拨银二万解沅弟处充饷。写沅弟信一缄,皆一叶耳。与程颖芝围棋二局。巳正写对联六付。午初核科房批稿。小睡片刻。阅《通考·刊六》。中饭后至眉生处一谈。工匠盖小厨房一间,看视良久。阅本日文件甚多李昭庆来久坐,庞省三来一谈。阅《刊六》,共二十叶。傍夕与眉生一叙。小睡片刻。夜核批札稿甚多,至二更四点未毕。眼蒙,不能久治事,即睡矣。日内天晴渐热,割麦不逢阴雨,半年之象也。
前以八德自勉,曰:勤、俭、刚、明、孝、信、谦、浑。近日,与“勤”字不能实践,于“谦”、“浑”二字尤觉相违,悚愧
无已。“勤”、“俭”、“刚”、“明”四字,皆求诸己之事;“孝”、“信”、“谦”、“浑”四字,皆施诸人之事。孝以施于上,信以施于同列,谦以施于下,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初于实用者耳。
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一日
八德:勤、俭、刚、明、孝、信、谦、浑
曾氏在这里所提出的八德,是他一贯所看重的八种品性,他在许多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反反复复地表达他对这八种品性的看重,为便于读者了解,笔者(唐浩明先生)抄录一部分赋予其后。
勤:“身勤则强,佚则败;家勤则兴,懒则败;国勤则治,怠则败;军勤则胜,惰则败。”
“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
俭:“俭以养德,直而能忍。”
“居家之道,不可有多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
刚:“吾家祖父教人,亦以儒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工。”
“人禀阳刚之气最厚著,其达于事理必有不可俺之伟论。其见于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气。”
“未有无阳刚之气而能大有立于世者。有志之君子养之无害可也。”
明:“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来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强字原是美德,余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弟强字须从明字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
孝:“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信:“军中之事,贵取信如金石,迅速如风霆。”
《说文解字》释“信”为“诚”,段玉裁注“诚”为“信”,可见“信”即“诚”,“诚”即“信”。曾氏在诸多美德中特别推崇“诚”,并常以“忠诚”“拙诚”“朴诚”“血诚”来分别表述:
“忠诚所感气机鼓动,而不能自己也。”
“吾乡数君子所以鼓动群伦,历九州而堪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
“非得二三君子,畅之以朴诚,导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
“足下所条数事,盖亦不能出乎礼仪、通谕之外,其究亦归于薄书尘积堆中,而书生之血诚,徒以供胥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
谦:“天地间惟谨慎是载福之道。”
“趋事赴公,则当强娇;追名逐利,则当谦退。”
浑:“泽儿天质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工夫。”
李续宾“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
“人以巧诈来,我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