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西藏旅途中遇见的有趣故事,也是我近年旅途中遇见的鲜有故事。
通常我们出发,是为了一场自由的梦,是为了让人生的简历更加好看,但为了让别人的沿途风景更加好看的却少之又少。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这样一个人,骑着一辆几乎报废的三轮车,沿着川藏线捡了九十多天的垃圾,先后被新华社等媒体采访。他说一开始怎么没想过会被这么多人知道,只是觉得这样做值得。
//1
到达拉萨是7月23日晚上,下着倾盆的雨,入住在一家汽车俱乐部旅馆。24日去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八廓街,晚上回到旅馆时葛姐(老板)说店里这两天来了一个骑着三轮车在川藏线捡了九十多天垃圾的90年小孩,你们不是做文学吗,可以认识一下,听听他的故事。
最初的相识缘由就是这样。
我们去的那天他因为参加拉萨一个公益团体活动演讲没有出现,第二天早上我洗漱完他刚好也在客厅,大家便聊了几句。相约下午一起去唱歌,中午大家一起动手做了顿泡面火锅。
中午7个人吃的不亦乐乎,他好奇和羡慕我们的工作内容和方式,边旅行边工作。我们好奇他为什么会选择骑着一辆从废品回收站买来的二手三轮车沿着川藏线捡垃圾,骑行川藏已经很不容易,何况是以这种方式。
大家在饭桌上有说有笑,火锅吃了两个小时,彼此的热情却升温了不止两度。
对了,火锅是“小孩”做的,他说一路上比较将就,好不好吃就随意点咯。
泡面,蔬菜,豆干,火腿,泡椒猪皮加老干妈,胡乱混在一起,味道竟然还不错。
//2
做个介绍吧。
故事的主人公叫林鹏,90年/28岁,江西新余人。
喜欢旅行,骑车,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进藏。做饭的时候两个人闲聊,他说自己不太喜欢被困在一个地方,存了些钱就想着去别的地方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除此之外,林鹏唱歌很好,丹田气力十足。
林鹏2017年曾骑行川藏线,20多天的时间里,除了被沿途的美景吸引,也被沿途的垃圾吸引,西藏本该是一个纯净之地,但随着近年前往西藏的人越来越多,垃圾也随之增多。
他说:“这不是我想象的样子,也不是本该有的样子。”
后来我回到宁波之后,跟一个骑行过川藏线的好友聊天时提到这件事情,朋友说“确实如此,一些骑行的驴友在路边吃完饭或喝完饮料后就把垃圾随手扔掉了,当然了,自驾游和团游所扔的垃圾占多数...”
无意抹黑各种方式旅行的驴友,也理解旅途不易,沿途缺少垃圾桶等等客观因素,但还是倡导大家能够爱护环境,处理好自己的垃圾。
“所以呢?你就决定去做这件事情了?”我问他。
他说:“也没那么快,思考一些日子。”
“后来觉得我们一直想大自然索取,总该回报一下吧,就去做了。”
于是到了2018年,川藏线上便多了一个这样的身影,穿着一件蓝色冲锋衣,走走停停,拾捡路上的垃圾。
//3
4月开始,一个人,一双手套,一把火钳,一辆从废品站花110块钱买来的破旧三轮车,从四川雅安出发,行驶了92天,行程2000多公里后终于在7月22号到达拉萨。
那辆三轮车实在是太破了,以至于我第一眼在客栈看到它时压根就没联想到这是葛姐所说的那个骑川藏线环保捡垃圾的“小孩”骑的车。
我曾问林鹏,回家之后会将这辆车卖掉吗,他说不会,这辆车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陪他经历了很多故事。
那么故事,是怎样的呢?
做梦的 醒来的
沉默着 躁动着
世界太大 人会迷路
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
这是《一个人朝圣》里面的歌词,放在这里觉得无比贴切。
夏季的西藏多雨,天气变化莫测,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秒和上一秒是怎样的差别。也许刚刚还晴空万里,却马上就要面临暴雨闪电,最惨的时候,林鹏一天遇到三场冰雹。那些冰雹劈里啪啦的打在身上,很疼。
如果说天气是无法阻挡的话,有些意外也足够使人恐慌。最惊险的一次是蜀道七十二拐的路段,刹车失灵,传来后浓重的胶皮味。走过的人应该懂得,在那个地方刹车失灵是有多么危险。
无可奈何之下林鹏只好用脚底踩住车胎,迫使车子停住后才发现刹车片已经磨没了,只好推车往前走。
我找林鹏要来了一些照片,关于川藏线上的“特殊风景”可见一斑。
林鹏说:“走在路上,刺眼的是垃圾,扎心的是人心。”
吃饭的时候我问他在路上有没有遇见什么误解,他说当然有啊。
有时候很奇怪,明明你在做一件好事,但却得到了恶语。好像这件事情你不做是应该的,而你做了就妨碍了别人的利益。
“有次我刚将垃圾装进袋子里,旁边的游客就当这面随处扔掉手里的垃圾,你说气不气?”林鹏说。
那种感受可以理解,现在披着高学历外衣,却裹着低级良知的人太多了。
“不过也有很多感动,有些人在通过微博,电视和微信公众号等途径看到新闻后不远千里赶来和我一起做公益。最感动的是我的家乡新余,还准备派了三个大哥开车过来陪我一起在川藏线捡垃圾,一直到拉萨。”他又说。
那三位大哥我是见过的,一副东北人似的粗犷外表,却有一颗柔软善良的心。巧合的是我们竟然同一天离开拉萨返程,由于林鹏将相机落在客栈,送相机之余,7个人又多吃了一顿饭。
真的有时不得不感叹,每场相逢应该都不是巧合,相逢是前,相识是后,相知凭缘。
分别时建了一个微信群,分享各自的生活。
//4
我在2016年写过一个环华骑行的旅人故事,时先生骑行了三年半,与林鹏有一些相似点,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的那种纯朴和执念。林鹏今年28岁,我问过他有想过会引起这么大反响吗?好像一下子就火起来了。
他是这样回答我的:“一开始肯定没想到的,我后来也想通过文字记录,可是太懒了,迟迟没动笔。不过通过这件事也让我看到了一些人心的不纯粹,有一个好像挺有钱的人找过我,说是想通过我的名义建立一个基金会,最初人表现得很热情,后来在我说要考虑一下之后,尤其是三位大哥过来之后,他的态度就转变得太快了。他那么做应该是有私心的吧,不然应该不会那样。”
我又问他:“那你之后还会去用这样的方式环保吗?”
他回答的很诚恳:“这次之后会先回家,会不会以这种方式还不清楚,但肯定会继续环保的。”
继新华社报道之后,上百家媒体对林鹏进行了转载报道,虽然文章大致苟同,或许也能看出大家对这种环保的支持。
我想起林鹏三轮车上的布条,上面写着“助力林鹏”。也许等新闻报道风头过了之后,林鹏还是林鹏,没人助力,也没人在谈起,但他还是他,做着他觉得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也希望我们中能有更多的人成为这样的人,行小事,积小善。
//5
林鹏被很多大的媒体采访,拥有10w+,100w+的阅读量后我为什么还要写下这篇文章呢?
我问了一下自己,又给了自己答案。对于政府媒体而言,这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值得宣传的正能量;对于我而言,这是种种旅人中的其中一个故事,我喜欢,所以觉得有必要写下来。
“小孩”林鹏对我说:“你要好好写啊,我想以后用来应付媒体采访呢。”你看这个人也太懒了啊。就这样,故事已快到结尾,坚持自己的风格,不正不歪,不修不改。
与媒体一问一答的采访不同,这篇故事里的情节多处于吃饭与唱歌间的闲聊,人海相逢不易,你我各自努力。
对了,林鹏说快要来宁波了,喝酒不敢乱说,路边小馆还是商场饭店,随缘。
这大概是最快的一次别后重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