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这部剧,应该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古装剧。不同于以往只将剧情重点放在帝王与钟情妃子的爱情甜剧,这部剧以字字珠玑,韵味无穷的台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剧情,和老戏骨们精湛高超的演技展现了明朝五帝的故事,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做皇帝的不易与人生的一些大彻大悟。
朱棣皇帝正如剧中所说,他不一定是一个好人,但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论武,他五次征战,积极经营边疆,维护明朝边境安宁,一心为后世儿孙留下安定的大明江山。论文,他疏浚运河,修建紫禁城,编写《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促进友好往来,使得大明朝国力强盛,开创“永乐盛世”。此外,他也始终提防着三个儿子,不断出计试探他三人,暗自思量着如何传位可以让大明稳固,继续辉煌,并且避免后世儿孙重蹈覆辙,沾着自家人的血争夺皇位。虽然他说做皇帝得心狠,甚至为见建文帝,肯以太孙的人头为代价,但“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在太孙亲自带兵出战受伤后,老爷子赶忙前去探望询问伤情这一细节着实令人感动。而在皇帝临终前与太孙商量之后的事情,“我日思夜想,想了一百个办法也没有能帮你赢你二叔的办法”,“我也舍不得你”等等感人肺腑之言,也让我感受到皇帝与太孙浓浓的亲情。皇帝怎个无情,只是为顾全大局,迫不得已罢了。
再说太子朱高炽,当初只看他那肥胖的身躯和怂的待人处事方式,我同二叔,太孙一样认为他真真没用。可朱高炽实际上很能洞悉局面,怂只是他的保护色,大智若愚才是他的生存法则。正是他的“怂”,让二叔放松了对他的警惕,才有了后来帮助儿子打败二叔,坐稳皇位的局面。正是他的“怂”,才逃过了老皇帝的试探,保一家周全。在太孙被老爷子揭穿他的小把戏后吓得高烧不退,才真正理解他爹说的“别人能给你的,别人也能从你这拿走”,“大张旗鼓未必会有成绩,可逢场作戏也有弦外之音哪。”唯有小心谨慎驶得万年船啊!
朱瞻基猴似的聪明,但终归是经历得少,年轻气盛,不懂那弯弯曲曲的宫中之事。但多亏爷爷的几番点拨教训和父亲以身作则的教他做事,他渐渐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在这高处不胜寒的地方独自扛起大明江山。但二叔三叔联起手来对付他,他终究还是逊色了些,盛怒之下,一夜之间砍掉了所有与二叔勾连的人,小到宫女太监,大到重要官员,这一做,更加坐实了二叔加之于他的罪名,悔恨莫及。他临终前说我终于和自己和解了,并告诉若微,如果儿子以后不想做皇帝,不必勉强。是啊,很多人都是被权利利欲熏心迷住了双眼,违背了自己内心最初的意愿,而当自己真正到了那个位置,就如朱瞻基所说的:“看到的只不过是碎片,荒凉至极。”
孙若微和胡善祥是姐妹,共同经历了靖难,可二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品性。诚然胡善祥从宫中长大,有些心狠手辣在所难免。但她在当上太孙妃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野心与欲望,而是更加地不择手段。小产后借种给皇上扣绿帽子,和亲姐姐说我不喜欢你肚子里的孩子,眼神犀利,充满仇恨与杀气。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她害怕失去自己夺来的权利地位。地位越高,野心越大。可天作孽犹可怒,自作孽不可活。她的秘密被三叔揭发告给皇上,一下被贬为女道士,吃斋念佛。胡善祥最大的失败就是过度追求权力和贪图富贵,在太孙妃的这个位子上,有太多的阴谋诡计和交易。而孙若微不一样,她从为父母报仇到放下仇恨,与自己和解,重新开始,帮助太子爷批奏折,真心实意对朱瞻基,辅佐儿子稳固大明江山。她善良,有才能,用慈悲的心态化解了一切。每个人都会身处困境,但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心若向阳,无谓悲伤;微笑向暖,年华未央。
最后要谈的便是被太宗皇帝朱棣称为“国之瑰宝”,被《明史》称赞“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忠臣于谦。他本是状元郎,却酒后作诗激怒皇上,以小司马一职被发配军营。然“大丈夫出身立世,只要不堕心志,随处可安”。于是他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弼马温一职,后又随皇帝征战,还曾说下“以边关战士的生命为长城,远不如以天下人的人心为长城。”的肺腑之言。他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他一心为民,太宗皇帝曾说:“你爱的不是朱家,是天下;你心思太重,心气太高。”他直言不讳,正义凛然,不怕惹怒皇上。太皇太后的弟弟张克俭仗着国舅爷的身份在边境抢劫牧民钱财,杀害牧民,致使瓦剌进犯。朱祁镇准备御驾亲征。这时,于谦反对:“以王者之师,难道是替贼找场子去了吗?”龙颜大怒之下,于谦又从容对之:“当为则为,苟为国家,不避斧钺。”《石灰吟》一诗是于谦死前在狱中所写。“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想,这也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虽然电视剧有虚构的成分,但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却值得观众好好品味。这还是我第一次这么疯狂追剧,也是第一次写个电视剧观后感,纪念一下,聊表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