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上初中时候就开始喜欢《红楼梦》,那个时候,读书途径有限,零零碎碎读过一些,但也仅仅是碎片式的叠加。上班后,曾专门找出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认真的看了一遍,才算对红楼梦的脉络有了基本的了解。直到去年9月份,偶然机会在一个听书平台,有缘结识了蒋勋细说《红楼梦》讲座。听了几集后,一发不可收拾,蒋老师充满磁性的声音,还有对红楼的透彻的解析,让人一听就欲罢不能,他的文字和解读直击灵魂最深处,难怪有人会说,蒋勋老师讲红楼梦就像“精神毒品”。于是我就有了想要迫不及待,更深入去了解这部旷世好书以及听蒋老师详细解读的强烈愿望。所以,利用起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上下班路上,做家务中,休闲散步时…如痴如醉的听。一共120回520集,用了整整一年零2个月,终于听完了,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领悟啊!
想起,曾在一档电视访谈中听到过:人这辈子所有的问题,在《红楼梦》这本书里都有答案。女人这辈子的难题和处事哲学,答案也全在红楼里。随着对《红楼梦》的深入了解,在心里不断的感叹,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像《红楼梦》这样,事无巨细地展现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对人性的思考。蒋勋老师更是以全新的独特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从青春、人性、人文、文学、心理学、民俗等不同角度娓娓道来,他不像别的红学派别,看到的是政治,家族权利,封建社会的兴衰。他把《红楼梦》当作一本“佛经”去解读,处处有慈悲,处处有领悟,他对红楼梦见解独特,尤其是能把作者对小说的主旨和对人物的刻画了解的入木三分,并能高度理解作者的立意及对小说中人和事的褒扬,他认为作者在整个作品中没有批判没有嘲讽,看到的都是带有极大的悲悯和宽容。最新奇独特的是,蒋勋老师把大观园比喻成“青春王国”,把贾母比作“大家长”,把贾宝玉、十二钗及大观园中的女子比喻成现在的“中学生”。他把《红楼梦》里所有的人物,变成我们的身边的父母、同学、朋友、爱人......他不但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还能用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把每个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挖掘出来,使每个人物形象饱满通透灵动。比如,贾宝玉是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反对儒家思想和礼教,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读书,痛恨“八股”,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具有民主自由思想的人,而蒋勋老师则看到了宝玉的至情至性,对所有人的宽容悲悯有爱;我们觉得黛玉多愁善感、脆弱善妒,蒋勋老师却说她是大观园里活得最明白通透,真实率性的人,爱恨从不掩饰;我们认为宝钗稳重平和,圆滑周全,才思敏捷。蒋勋老师说她的处事老道,精通人情世故,实则是面对父亲已故,哥哥不成器,家大业大的大家庭中必须得独挡一面,应对妥当的无奈,实质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我们只知道王熙凤精明能干刻薄,蒋勋却认为她其实也不过是个权利欲极强,目光短浅的可悲人……
就这样,一本旷世巅峰之作,被蒋勋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过来人经验一一解读,像一股清泉滋养着听众的心灵,更像是一场修行,让每个人从中看到自己,领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