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成年之后,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和父母的关系上。
原生家庭对安全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人本主义罗杰斯说对一个幼儿来说,父母的无条件和积极关注是至关重要的成长因素,会在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安全屏障,孩子认为父母就是安全中心。这就鼓励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因为他深信,无论受到怎样的伤害,都可以回到安全屏障里,那里有父母的爱和支持。
童年的依恋关系,对安全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依恋关系是基础安全感的根据地,是指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婴儿时期婴儿和父母的依恋关系,对建立亲密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可以通过陌生人实验,来判断婴儿和母亲的亲子关系,究竟是安全型关系、回避型关系还是焦虑——矛盾型关系。
在没有爱的原生家庭、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的依恋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会安全感缺失。
作者提醒大家,原生家庭是无法选择的,但是现在成年了,你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父母,因为它确实发生在你的身上,必须由你自己负责,由你自己来改变。
课程讲到这里,让我联想到一位朋友。 她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她凡事怀疑,总是没办法相信他人,就连自己的妹妹、自己的丈夫也不相信。永远没办法真正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所以,她离了婚。当然,她所遇到的也并非良人。
离婚后,她扛着自己的脆弱,又死要面子,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她离了婚,同时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十分依赖于自己的工作,想在工作中证明自己,却被打脸打得啪啪响。
还有,她真的是对自己有很多的限制,这也不敢,那也不敢,最终限制自己的自由。
这位朋友的成长过程,其原生家庭是缺少爱的,亲子依恋关系应该是焦虑——矛盾型的。她母亲和父亲长期分居,她和母亲长期住在外祖母家。外祖母非常重男轻女,基本上不把外孙当自己的孩子养育。同时外祖母还非常自私、虚伪。母亲和父亲长期分居,身体又不好,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生育二胎,压力非常大。母亲把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她身上。
朋友跟我讲过小时候一件事情,大概在四五岁的时候,每天晚上母亲总要她到后房拿一个脸盆洗脸。那是农村的一所四合院,晚上后房没有灯,黑乎乎的,与之相连的后厅又是祭拜祖先用的,朋友很害怕,不肯去。她母亲不去寻找她不肯去的原因,安慰她幼小的心灵,而是狠狠地打她,责骂她不听话。
同时,由于长期没有生育男孩,母亲还把她当男孩养,要求她出人头地。
这样的原生家庭和亲子依恋关系,造成她极端没有安全感。
然而这位朋友没有意识到这个原因,虽然她也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并不是美好,并不是充满爱意。但是,她没有改变自己的态度,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是把矛头指向父母。现在,她年过半百,又把这种关系复制到自己和女儿身上。她还一味的指责别人,认为别人对她不好。
实际上,要想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应该先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