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部电影的名字很吸引我,作为小制作电影,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名字与海报确实需要做文章。我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情节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看完总有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发人深思。可以说是一部挺无奈的悲剧吧,像《天浴》、《盲井》这种作品,沉甸甸的,但又无可奈何。
每个人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字眼,叛逆、单亲、二胎、早恋、爷爷奶奶的溺爱等等,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伪善。片中李玩问男孩,这个词怎么读,男孩不会推给了她姐,(当时姐姐在与男孩谈恋爱,而且已经感觉到男孩可能喜欢李玩),姐姐从男孩书包里找点读机的时候,发现了李玩送男孩的礼物,她告诉李玩这念:hypocrisy-伪善,于是李玩就一遍一遍的念:hypocrisy, hypocrisy。。。
整部电影中的伪善似乎无处不在,酒桌上的爸爸,为讨好李玩买狗的后妈,一口典型China-English口语的老师。。。,但种种的你认为的“伪善”,也似乎都是一种无奈。爸爸爱她,但也要为了生意,为了生计让她在酒桌上敬酒;后妈看似讨厌,但她也是想让家庭更和睦,让自己的孩子能融入家庭,本身并无恶意;小弟弟(后妈的儿子)打伤奶奶,欺负爱因斯坦,但在最后在滑冰场喝牛奶,他也跟李玩一样吐出来(李玩对牛奶过敏),这是一种情亲。。。
李玩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这些“伪善”,在为她庆祝拿奖的饭桌上,曾经的恩人给她点了一份“红焖狗肉”让她吃。李玩的眼神满是游离,她在思考、她在怀疑、她在判断该做什么样的选择,她看看爸爸的眼神,她听到爷爷奶奶的叹息,最终她妥协了,曾经那个叛逆的她妥协了,她笑着说,谢谢叔叔,然后大口吃了一口狗肉!
有一个镜头是她弟弟,刚刚三岁,在酒桌上给大家背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家鼓掌叫好。确实,人本身应该就是纯洁善良的,三岁的孩子一张白纸,他只知道开心,听大人的话,让大人开心自己就有好吃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人,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个体,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在一次次的磨炼磕碰之下,也变的圆滑,没有棱角,妥协与无奈。在故事的最后,爸爸接到了李玩妈妈的电话,李玩在车里放了一首《再回首》,她问爸爸:你跟妈妈是怎么好上的? 她爸爸没有回答,在这首音乐背景里,失声痛哭,但又怕女儿看到自己的软弱,一边试图捂住李玩的眼睛,一边泪流满面。李玩爸爸说:孩子对不起,我不是一个好爸爸,不是一个好爸爸!我相信,此时此刻,他是真实的,没有伪装的,故事结束!
究竟为什么叫《狗十三》,我还是不得而知,不过已经不重要,也许在狗子的世界里,他们更纯粹,更友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宁愿死(最后爱因斯坦被送到狗舍,绝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