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彬诗歌||好好地谈一谈,清浊是非
左拾遗
浔阳诗人刘建彬,在网络诗坛上,是一位十分活跃的青年诗人。
诗人,成名难。一个诗人,你可以没有好作品,但不可以没有好人缘。如果你既能写出好诗,又有好人缘。那你不想成名也难。
唐朝诗人贺知章,就是站在诗人舌苔上的大诗人。《全唐诗》收有他一首《回乡偶成》尚可。其他,泛善可陈。但其人与李白、杜甫是酒朋诗侣,关系不一般。杜甫一首《饮中八仙》将他排在第一,锦上添花,让他名声大噪,留芳千年。还有汪伦,是李白的粉丝,也是诗人,可惜其本人作品没有留存。李白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教世人硬生生地记住了他。这小子占尽便宜。
建彬除写诗勤奋外,在诗坛走村串户。是极有人缘的诗人。所欠缺的是,要是有大诗人从旁再加已点拔,其人其诗,应“更上一层楼”。我这样说,不是说他诗有什么不好,而是,他的诗还可以更好。因为他是这块料子,是可塑之材。
诗人和歌唱家一样,是需要掌声和鼓励的。我免为其难的为建彬写点文字,当作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诗人对建彬的关注。
说起建彬,我先想说九江。
九江,古称浔阳,位于长江南岸。东临鄱阳湖,西抵幕阜山,向南就是庐山了。浔阳山水风光还不错,招惹了无数诗人骚客前来呤诗作赋。陶渊明、李白、苏试,白居易等等不是慕名而来、流连忘返,就是长期在这里生活,且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诗篇。
我发现文人十有八九都十分贪恋九江的山水的。陶渊明是当地人,我们就不说他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家就居在浔阳城外,平日一开门,不见南山见什么呢?说了一句大实话,大家都跟着认为好得不得了。诗人容易瞎起哄。倒是白居易、苏东坡一来这里,“人间四月芳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问题。
离九江不远有座碧云山,又称坡山。山光秃秃的,一无是处。2002年,我在那里修建武九铁路,没球事的时候上去看过,下山时,后悔不迭。我就搞不明白,苏大学士怎么会跑到那里去看山看水,居然还看出名堂。题诗一首。云:“山中石广金银少,世间人多事事稀,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到底是这首诗漏了天机。想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筠州。一路上心事重重。绕道此处,过了长江,山高皇帝远,终于可以歇口气。将诸般烦恼暂搁一边,开始疗伤,纵情山水,还是忘不了官场上那档事,犹馋畏饥。白居易在此做江州司马,也好不到哪里。他们在此间写下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带有借助山水、淡泊明志、避祸出世的心态。
因而,九江的山水诗、田园诗远标独异。对后人影响也很大。
九江还是一个多寺宇的地方。随便数一数,东林寺、西林寺、云居寺等等,十个手指排不下。那确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僧、道的清修给文人一种慰藉。这让九江的诗歌多了一份飘逸和禅悟之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曰:诗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今观九江历代文人留下的诗歌,多无我之境。诗人先作为“人”这个本体,次才是诗人。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承受不起更多的荷载。他们需要超脱、解脱,忘忧。“小舟从此逝,江海托余生”。
今天的浔阳诗人继承了前人更多的山水诗写作传统。作为浔阳诗人群的中坚力量,刘建彬的诗歌非常有个性。他的山水诗《湖口水线》,深受同行好评。
《湖口水线》
长江和鄱阳湖握手
坐下来
好好地谈一谈
清 浊 是 非
没到过庐山的诗人,不能叫真正的诗人。读山水诗,最好是要亲临其境。一边欣赏诗中的风光本真,一边细致地感受诗人的独特发现和妙手偶得。这样,我们会受益更多。
湖口,在苏东坡写的《石钟山记》中,所说的石钟山那个地方附近。是长江和鄱阳湖交汇之处。浊浪滔天的长江水与清澈见底的鄱阳湖水在此融合,拉下一道泾渭分明的水线,颇为壮观。为浔城八景之一。
这首诗里的语境,应该借给苏东坡用。可惜,东坡来到这里粗心大叶,居然给放过了。东坡应当长久地坐在这里,和宋朝的官场,“好好地谈一谈/清浊是非”。
诗歌一沾上哲学,其味无穷。建彬“捡”了一句大自然鬼斧神工,散落在湖口如此现成的妙句,让他的诗歌创作有了高度。一个诗人,一生有一首名篇,足也。
建彬的诗是不宜拿着寻常的眼光来阅读或解读的。诗、书、画同源。书法家、画家都崇尚个性,反对雷同或拾人牙慧。居在青云谱的明画家朱大耳善画“翻着白眼”的秃鹫,自成一家。建彬的诗在接触网络诗歌之前,也多以山水诗为主,追赶主旋律。诗风明快,求真务实:“风晃了一下/树丢下一片黄叶/风晃了晃/树 扔下翠鸟的语言//树落下有无并不重要/关键是您纯净的心湖/要听到泉水溅落的回响”。
建彬的诗给人留下的印象多是温暖的。这是九江山水的造化。像当年接纳苏东坡、白居易一样。张开着博大的胸怀。我们看看他的下一首诗:
《春天离你不远了》
两棵树 一根线
架起一座座舞台
风拉着床单的手尽情地摇摆
被大雪围困多日的太阳
挂在蓝天白云间释放激情
哗啦啦的流水声
从屋顶上滑下
坠落的歌声插进花瓶
大街小巷如鱼一样游动着欢笑
风和日丽 鸟鸣枝头
如桃花一样美丽的姑娘
把自己端出院外
多彩的心情
晾晒在一根根红线上
这应该是建彬的近作,也是力作。写的是雪灾过后人们又开始生活和家园重建的自信。连续的雨雪天气,让家里的床单、衣服潮湿,女人们拿出去浣洗和晾晒。再多么大的困难或多么重的灾难,人们始终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对舒适和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充满向往,而且是积极主动创造。这难能可贵。
建彬在诗歌创作上,提炼诗句力求浑然天成。不晦暗、不刻意,浅显、清晰。“如桃花一样美丽的姑娘/把自己端出院外/多彩的心情/晾晒在一根根红线上”。色彩鲜明、虚实有度。非一日之功,府拾即是。
当然,他的诗歌也有气滞、血虚之处。需要不断地积累创作经验去努力化解。
最后,我祝愿建彬诗歌创作结出更多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