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星云大师的《人生就是放下》,里面有篇讲《做回自己》的文章,文章里有个故事:“松云禅师出家学禅以后,因为挂念年老的母亲无人照顾,特地亲建一座禅舍,带着母亲同住。每天除了参禅打坐,还帮人抄写佛经,借此赚些费用供养母亲。有时上街为母亲买些鱼肉,街上人总指着他叫酒肉和尚,松去禅师也不去解释。但他的母亲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因此,也跟着松云禅师吃素了。
有一天,一位美丽的姑娘被松云禅师庄严的仪表、安详的风度所感动,就请他到家中说法。有人便借此散布谣言,说看见松去禅师到妓院里去嫖妓。
街坊的人不辨真伪,认为他不守清规,去捣毁他的禅舍,赶他离开。松云禅师不得已只好将母亲托人代养,自己出外云游参访。
不料母亲因思儿成疾,未几去世。乡邻不知松云何云,只得草草收殓,等松云禅师回来后再行安葬。
不久,松云禅师回来了,在母亲灵棺前站了许久,然后用手杖敲打棺木说:“慈爱的母亲,孩儿回来了。”接着学母亲的口气说:“松云,看你完成禅道回来,母亲很高兴。”
松云又说:“是的,母亲!孩儿以此禅道祝愿您上升佛国,不要再来人间受苦受气,我也和您一样高兴。”说罢便对众人说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
松云禅师五十六岁时预知死至,召集弟子辞别,并在母亲遗像前上香,写下一道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睛,一轮月圆。”写完后安详而逝。”
看完这个故事,被松云禅师的超脱、出世所折服,能够秉持信念,不忘初心,坚定地遵从内心,不为世间的纷纷扰扰搅扰,是那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果不是真的看透了,放下了,谁又能如此安之若素地面对着流言蜚语而面不改色、我行我素呢?
星云大师说:世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与好坏,就有黑暗与光明;说好的未必好,说坏的未必坏。如果一味去在意这些好与坏,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别无他益。松云禅师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从不去跟人争辩什么。他明白,那些好与坏,虽然是加在自己身上的,但其实与自己无关。
这个道理其实说出来,貌似大家都能懂,可是能真正做到,又有几个呢?以前有不堪忍受世俗流言侮辱,绝望自杀的阮玲玉,一句“人言可畏”道尽她多少难言的苦楚与无奈。
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而跳汨罗江自尽的屈原是否也是因一腔抱负无法实现而避世自投呢?
怎样才能做自己呢?首先我们先要找到自己,知道自己是谁?俗话说掂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只有先知道自己是谁,我们才有基础去做自己。
找到自己,知道自己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就像广阔天地中的一滴水、一粒沙,知道自己的渺小,然后我才会有一个比较平常心的姿态去体会、认知这个世界。如果一开始便觉得自己智慧超群,无所不能。我们便容易陶醉在“自欺欺人”的幻境里,一旦遇到现实问题,很可能从梦里突然惊醒,错愕地跌落人间而无法自处。一个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就很难有能力去理解共情他人。更别提能像佛祖那样心有大爱、普渡众生了。
当你知道自己是谁,心里装着什么,就决定了你能拓展到什么程度的能量去影响他人。比如印度的王子。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本是一名王子,名为乔达摩·悉达多,父名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出生时即显示出非凡的迹象。
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公孔子同时。他是当时迦毗罗国国王的长子,摩耶夫人生产前根据当时习俗,回到母家去。路过蓝毗尼花园,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王子。
悉达多王子出生时,走了七步,脚下生了七朵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国王请仙人占相,仙人预言太子将成为伟大的国王,或出家觉悟成佛。
悉达多太子非常的善于学习,年龄很小便文武双全了。他与妻子耶输陀罗成亲后不久,感觉人间多是疾苦,于是晚上便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前去为众生找寻远离疾苦、脱离这痛苦的轮回的方法去了。悉达多太子削去了如烦恼一样的发丝,换上了梵天(四面佛)送来的衣,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悉达多太子苦行六年,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佛叹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贪著妄想而不能证得。
于是,释迦牟尼佛开始了度化众生的道路,创立了佛教,这也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的原因了。
释迦牟尼佛正因为放下了自我,把心放到为众生去找寻脱离人世间痛苦的高度,开始自己的修行之路,最后才得道成佛了。
虽然作为凡人的我们也许不可能有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慧根和大爱,但是做自己还是能为之努力坚守为之的。
星云大师说:“有人认为,受了冤屈,最应该做的就是辩解。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当我们所受的冤屈辐射到别人的时候,我们要出声辩解。如果那冤屈只与我们自己有关,辩解反而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你出声为些辩解,说明你的心还不够静,甚至还会因别人的些许举动而发怒。
生活是你自己的,你所有的苦难、欢乐,都应该由你自己去体会,别人代替不了。同样,别人的苦难和欢乐,你也无法真正体会。做回自己,不要让别人的行为影响到你的情绪,这才是幸福安乐的泉源。”
所以,我们普通人即使没有佛陀的智慧和胸怀,但至少也要做到为了自己而活,不为他人的诽谤、误解而苦恼,专注于自己能做和想做的事情。做一个对利己利他,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一个人心里有爱,就有了归属感,一个人对社会有用,就有了价值感。而归属感和价值感正是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的自己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