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件事做得太久了,腻了厌烦了,不想做了。”我们的关注点都放在事件上,却忽略了,我们厌烦的可能还有自己,那个把某件事做了很久,却没有新意的自己。
作为日本知名的艺术家,擅长摄影和设计,且收获荣誉无数的杉本博司认为,不厌烦自己是最重要的。
1、喜欢的事情跟别人有多大关系?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等着我》节目里,被一个故事深深打动了观众,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刘淑媛护士一心想找到影响自己一生的医护女神 ,坚称是她让自己在护理一线岗位上坚守了54年。
时隔半个多世纪,当学生刘淑媛在那个公布寻人结果的希望之门徐徐打开后,再次见到她的“女神”吴坚。她急切的冲过去,拥抱握手,对方的反应却异常平静,且还是一幅努力回想的表情:“谢谢你,但我还是不太能想起你!~”。
刘淑媛毫不意外,她坦承的确和老师没说过两句话,所以老师记不记得她,并不重要,只是为了却多年的心愿。老师的回应到,感谢学生的记得,反复强调自忆只是做了一个普通护士该做的平常事而已。
“她把小孩放在胳膊上,两只手指按着耳朵不让水流进去,洗完用小被单一裹,整整齐齐的。有的孩子如果睁着眼睛,还轻声细语的跟宝宝说话......”节目的开头,寻人者刘淑媛向主持人交流,这个画面,画面里的精气神感染了自己,她暗下决心,要成为吴老师那样的人。
可是,就是这么个对她人生有着至关影响的人,对方却丝毫不记得自己。“哎,那么费时费力去找一个人,别人都不认得她,甚至根本不记得她,真是一厢情愿!”坐电视机前的婆婆坐不住了,连连摇头称不值得。
看来,喜欢一个人跟那个人本身没多大关系,当年老师一个日常工作的片断,极有可能对其他的学生而言,就是个惯常的工作示范,甚至其他学生就跟这位吴老师自己一样,完全没有留意到。
在别人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工作场景,却深深的打动了一个叫刘淑媛的学生,这场面主角背影的温暖,笑容,双手的柔软......让她对自己的工作意义产生了跟过去截然不同的领悟。要知道之前,她跟大多数人一样,只是把工作当成谋生的饭碗。
这让我想起,量子物理学里那句经典的理论——观察者决定被观察的对象。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如何影响你,完全取决于你观察它的角度。
与其说是老师影响了学生刘淑媛,倒不如老师的言行,唤醒了她内在那个信念——人要乐于所业,乐于助人,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当学生刘淑媛看到老师吴坚出现时,她的内在立马扫描到——这就是我要的工作状态,我要做的事情!于是,她选择了老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她决定从老师身上学习愉快工作、敬畏生命、专业精神,最后成就了一位南丁格尔奖的获得者。
所以,你喜欢做的事情,到底跟别人有多大关系?取决于你有对自己有多了解,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渴望,自己的追求......。
2、你不喜欢事情的背后,其实是自己。
在遇到导师周梵之前,我的亲子关系,职场关系,婆媳关系鸡飞狗跳,一塌糊涂。这天,我在电话里向闺蜜许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在电话那头大吐苦水,闺蜜等我消停后,告诉我,她刚获得一个免费参加周梵老师智慧父母的课程,如果我需要,她愿意让给我。
那时的我因为没有学习成长意识,只是一味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所以我并没有做好学习与改变的准备,理直气壮的傲骄地回应闺蜜:“论学习也是他们去学,再说工作太忙,真没时间!”
可是,当我发现,自己越忙越乱,从“忙”字里,甚至看到自己的心开始死亡的恐惧,抑郁。我真的不喜欢这样的失败的自己,随之一个要改变的意念越来越强烈,于是我主动联系了闺蜜,至今我还记得坐在桌子对面的闺蜜,用手在我眼前晃了晃,眼睛瞪圆,嘴巴张成“O”形,稍后嘀咕道:“有没有搞错,免费你不去上,现在价格不免费还上涨,你要去?”
“是,我要去!”我毫不犹豫的交了学费全款,开始踏上自我成长的道路,看到自己脆弱的内在小孩,强势的内在父母.....接纳,转化,扩展,第一次在孩子的惊讶的表情中,表达歉意;开始放下对伴侣的期待,不断突破工作的挑战,勇敢中正温柔的拒绝额外工作,树立自己的边界.......。
现在的我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有创造力,越来越能享受当下,也越来越快乐。有人说老师的课好,这的确没错,如果我没有意愿度,进入老师的课程,周梵还是那个周梵,课程还是那个课程,他们再好,对于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每当我跟老师表达感激遇见之情时,老师总会微微一笑:“感谢你自己,因为我也是你创造出来的。”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其实,我们不喜欢那人、事、物,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镜子,而我们从镜子中看到了那个暴怒,无力,胆小,自卑,焦虑的自己。
3、不厌烦自己,就是不随便将就自己
作为一位既高产又高质的摄影师,杉本博司为了不厌烦自己,用镜头对准备世界各地的人和物,不断去体验。在摄影之余,还挑战其他领域的工作,比如写剧本,舞台设计,排练戏剧.....。
反问一下自己,你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甚至身体怀着一颗探索的心吗?有主动想了解你自己这个行业的历史或者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简而言之,你在以什么样的背景和状态跟你对面的那个客体互动?
第一,找到你想要做什么?
导演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好运就会从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
从1983年起,李安经过了六年多的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剧组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曾经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
那时候,他已经将近三十岁了。“三十而立。连自己的生活都还没法自立,怎么办?继续等待,还是就此放弃心中的电影梦?”在6年的家庭煮夫生活里,他一边抱揽了所有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将家里收拾的干净,一边读书,看电影,写剧本,为日后为成的导演生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生活。
在他一次又一次失败,在怀疑自己“也许这辈子,电影梦离我太远了,还是面对现实吧!”,他永远忘记不了,那天,妻子在上班之前,从台阶下转过身来,一字一句的对他说:“安,要记得心里的梦想!”
你想要成为什么就是你的地图和路线,它就是像一个背景,是你大局观,愿景,目标,信念框架的的体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的精力是流向,协调,整合,创意,还是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拿点钱?你的背景是积极的,有希望的,还是消极的,得过且过的,就决定与之匹配你的是什么样的能量层级。
第二,找到什么是最佳状态?
“算了吧,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我能行吗?”
“好岗位,都被有关系人占了,再努力,也没戏!”
“我这样做,别人怎么看?”
........
面对不满意的事情如工作,人生境遇、健康、磁系.....有的怨天由人,哀声叹气,有的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弃,还有的人就会不断充电,积蓄力量。
如何能够摆脱外部的干扰,你需要明确两个问题:该做什么和怎么能够做到,也就是说,让自己处在什么状态,才会更接近你想要实现的愿景。
我以前参加一个写作训练营,听到一个学长的真实分享,初中未毕业的他,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作家,但显然以他当时的写作水平,不足以养活自己。一边是诗和远方,一边是眼前的苛且,怎么办?
于是,为了谋生,他做了很多工作,进电子厂,当过服务员,跟朋友摆水果摊,地产中介....但他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曾放下写作,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成为他写作的素材。
他一边干着不喜欢的工作,一边笔耕不掇。即使面对着频频退稿,他用自嘲的方式自我鼓励:“我的第一步就是可以写出全球最烂的作品。很好,我迈出了第一步,就不愁第二步,第三步.....”。
为了让自己有写作状态,他也是变着花样去写,去安静的地方写作,早点到工地去写作,戴着假发去写作,用不同的方式打开写作。
他跟我们这些学妹学姐分享时,还只是个包工头,但他保持专注,高效写作状态,让他同时也成为某知名自媒体的签约专栏作家,同时还在筹划写自传。
如果你心怀愿景,用每个当下全力以赴的热情成为你前行的燃料,看到,信任,享受自己在行动中的每一个过程,不断用智慧去寻找和平衡资源,就能无限接近完成你想做的事情。
因为你会喜欢上那个自己,当你喜欢自己时,你就能把这份喜欢的能量传递给你周围世界的事,自然而然你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欢喜。
愿你金光灿灿,满心欢喜,如果不能,也祝你能竭尽所能,了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