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带Peter哥哥去了黄岛新区唐岛湾畔的青岛贝壳博物馆,这是一个私人博物馆,是山东首座贝壳博物馆,馆藏数量全国第一、亚洲第三。展藏了来自四大洋及五大洲60多个国家4260余种贝壳(海螺)标本和130余种贝类化石(据说还有4000余种标本正在整理中)。这对于我和Peter哥哥来说是一个“涨姿势”和收获感悟的过程。
先上一张Peter哥哥帅图(Peter哥哥手扶的是一个砗磲):
这里是一个浩瀚的贝壳知识海洋,如果不听讲解员讲解,那绝对是一头、甚至是几头雾水。听了讲解员讲解我才知道自己了解的海螺知识都抵不上九牛的一毛:
比如海虱又叫海八节,然后满嘴都是磁铁的牙齿是用来吃海带的,以及他对淋巴癌等一些癌的超强治愈作用;比如有二十支可以注射剧毒毒液的芋螺;比如作为法器、可以吹响、可以作为天然优质音箱的法螺;比如十分珍贵稀少的左旋螺和佛教的左旋十字(卍)的关系;比如钓鱼岛海域独有的龙宫螺、世界上最大的贝壳砗磲以至小到需要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沙螺等各种形形色色的海螺。此外,还看了镇馆之宝的奥陶纪的鹦鹉螺化石及各种史前贝类化石,还知道了:海星吃珊瑚、法螺吃海星的海洋生物链,还品赏了历史上的贝壳制品、贝壳工艺品以及学习了解了有关“贝”的文字和文化,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可能需要梁老师开个课才能说明白,但是今天我想说的其实“有故事的海螺”。
在海洋中,有些螺可能会遇到各种情况或外力导致自己的贝壳从边缘或中间损坏,但是海螺往往是可以自我修复的:如果是在边缘损坏,海螺自己会修复边缘后继续生长,如果在中间损坏,有的海螺会在中间修复一个补丁,因此每一个自我修复过的海螺都是“有故事的海螺”,螺的每一次修复都是一次新的成长。
螺尚如此,人何以堪?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中的各种磨砺和挫折,有些小的沙粒无需入眼,一笑而过;而有些事情会让我们痛、甚至流血、流泪;还有些事情带给我们的更是内心的冲突与彷徨。面对这些,有些人会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灰暗惨淡;有些人经历坎坷、成长经验、迈步从头越。
海螺的自我修复往往是伴随着肉体的磨砺与痛苦,而人的自我修复最关键的是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与失衡中找到突破点与动力,我想这种内在的冲突也正如华为成长动力的耗散结构。人也正是因为有内心的冲突才能实现不断的成长。
美国人本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深陷重度的社交恐惧症,处在长时间的内心冲突中,但是最终他通过自我的学习和疗愈,成功解救了自己,并且创立了心理学中的“求助者中心疗法”。“自我”理论是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在他看来:人是完整的有机体,人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人是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
我想罗杰斯的理论应源于他个人内心冲突的经历,他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个人成长的基础;成为我们在职场发展、与他人互动或进行管理的基础;成为我们作为父母陪伴子女的基础。
这一切都是基于信任、基于人的自我修复和成长的能力、基于我们可以成长为“有故事的海螺”。愿我们历经“故事”,归来仍是少年。
篇末彩蛋:
贝壳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