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一书长期不受重视,其中“备城门”等十多篇关于守御的篇章,又毫无存在感。
司马迁《史记》关于墨子的24字传记,用3个字指出墨子“善守御”,完全体现在“备城门”诸篇中。这十几篇文章,大体是禽滑釐问、墨子作答,而墨子的回答相当详细,具体到各种建筑或防具的尺寸规格、人员的安排分配等等。从内容上看,和兵法并无区别,清代孙星衍说:“《备城门》诸篇具古兵家言,惜其脱误难读。”
《墨子》有“非攻”的主张,和他的“善守御”结合起来,正好诠释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
《孙子兵法·谋攻第三》说:“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他的理由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为何孙武不提倡攻城?他接着解释:“修橹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可见连“谋攻”这个篇题都挂着羊头卖“非攻”的狗肉。
如果说孙武的“非攻”是战略上的非攻,则墨子的“非攻”则是道义上的非攻了。他们都明白战争的残酷,但孙武的思路是“怎么样打赢战争”而墨子的思路则是“为什么要打赢战争”,读《墨子·非攻》就能看得明白:《非攻上》讲大国发动战争是不义之举;《非攻中》讲发动战争不过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非攻下》讲发动战争的理由应该是“诛”(诛杀不义)而不是“攻”。
墨子的逻辑很严密,执行力也极高,在“止楚攻宋”的故事中,他只身赶赴楚国劝国君止战,与公输般斗法,同时又安排弟子帮助宋国守城。这是“最坏的打算”,若攻城战成为必然的时候,墨子必须是一个守城术的专家,才有足够的资本来谈判。因而《墨子》书中写有极其详尽的守城术,就差一堆工程图纸配合着尺寸标注来看了。
孙武考虑“怎么样打赢战争”时,想的是损失最小化;墨子考虑“为什么要打赢战争”时,考虑的是伤害最小化。从哲学上看,墨子的“为什么”比孙武的“怎么办”更深入问题根本;从人文上看,孙武的衡量自我损失不如墨子的关怀人民伤害。虽然角度不同的比较有失公允,但墨子的“非攻”“善守御”应是9号墨家对3号兵家的学说改良。
“他们从自律转为积极开拓自我,从一生下来就被动活在世上转为主动积极、以内心为导向……变得更有弹性,更能适应环境,完全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处理现实问题……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他们能与本我和平相处,明白自己具有攻击性与本能冲动的一面。从前他们一直很害怕自己的攻击性冲动,如今他们明白可以不必害怕,因为这些冲动并不一定都具有破坏性,反而可以促进自我成长。他们的平和感更加强大,因为他们发现,彰显自我并不意味着要攻击别人……别人居然开始认同他们,寻找他们,改变自己来顺应他们。”
在“止楚攻宋”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不论从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无懈可击的墨子的光辉形象,积极主动地靠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完美地让一场战争消弭于无形之中,乃至于读到归来的墨子为了避雨想入宋城而不得之时,心中似有某处隐隐作痛。这或许正是墨子人格健康之处,凡夫俗子会想不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在《非攻》里,墨子一一破除那些为了发动战争而编造出来的各种说法,诸如为了资源、人口、土地,最后还有“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这样彰显自我的说法,当然,墨子一句话就化解了这种理由:当“义”“德”都具备了,还需要发动战争吗?人家自会来归附。
墨子说:“……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让人联想到武侠小说里面名门正派发动的选立盟主、讨伐魔道的举动,最后搞得江湖天翻地覆,个个身败名裂。现实中也是如此,美国一直以世界警察的姿态在中东地区发动战争,正是为了兴利除害,却似一脚踏在泥潭之中。
墨子的人格力量像宗教般感化他人加入了他的墨家团体,而这样的团体一直在战国时期延续下去,奋斗在兼爱非攻、守御固城的信仰当中,“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墨子的守御之术是兵家学说的改良,《孙子兵法·谋攻》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而守城则是无处可逃、无地可避,而且《墨子·备城门》中禽滑釐问的是“欲守小国,为之奈何”这样以弱敌强的极端情况。
《孙子兵法·谋攻》说“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墨子·备城门》则也说“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粟足,上下相亲,又得四邻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且守者虽善,则若不可以守也……然则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后可以守也”。两者的要点如出一辙,特别是“君”对“将”的信任关系很关键。
在墨子死后约一百年,发生了秦赵长平之战。秦军雄赳赳气昂昂开赴赵国,老将廉颇采用坚守城池的方案让他们吃闭门羹,不料赵王听信谣言,用赵括换下了廉颇,赵括一上任就主动出击,致使赵军四十多万人全军覆没。这一战改变了华夏大地的命脉。
除了实战经验缺乏的原因,也许还是书读得少,被人骗了,没稍微知道点“墨守”这样的兵法,那是9号墨家对3号兵家的学说改良。
文/似或存#《九型诸子-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