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可梦事件

星期二一个小姑娘来找我说丢了两本宝可梦的书,我没太往心里去,以为是哪个同学拿错了,因为刚发生了两位同学拿错练习册的事情,星期三一位同学来找我说自己的陶瓷小兔子也丢了,昨天一问原来很多同学都丢了东西,有丢笔的,有丢便签本的,总共有六个同学丢了东西,大部分都是宝可梦的产品,看来事情真的很严重。

昨天在班里很严肃地说了这件事情,先给这位同学一次机会,如果你明天把东西还回来那么我们就既往不咎,如果不还回来那么我们就要去查监控,查清真相。

回顾周二,只有一个同学单独呆在教室一段时间,因为他身体不舒服不能运动,所以大课间的时候呆在了教室,但是我们觉得他没有作案动机,因为这个小朋友看起来不像是会拿别人东西的同学。但是当我看到监控以后我也很吃惊,真的是这位同学拿的。

今天早上来到教室后这位同学一直蹲在地上,他应该是找机会把东西还回去,最后把两本书放在了另外一位小朋友的椅子下面。第一节刚好是口语课,外教请假了,我们便开了一次班会加道法课。首先问了一下学生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拿东西的同学先举手,他说可能是因为这个东西自己没有,嫉妒,想得到。或许这就是他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可能是平时妈妈管的比较严,也可能是十分喜欢这个东西想据为己有。接下来我们结合三下道法课,我很诚实,读了《明山宾卖牛》《宋濂借书》《曾子杀猪》关于诚信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诚实的可贵,希望这位同学能够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

其实在上学期班里也发生过一次拿别人东西的事件,上次是一个女生,我们出于保护学生的目的,没有告诉同学们是谁拿的,但是也给这个女生扣分并约谈家长了,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总发生这种事情?是孩子们觉得拿别人东西这件事没那么严重?难道真的要我们公布真相,那偷拿别人东西的同学以后还怎么办,同学们还会信任他吗?难道保护他们有错吗?

其实,我知道这件事的真相后的第一反映不是生气,更多的是难过,因为这种信任被打破了,我信任他们,所以会单独让他们呆在教室,因为信任所以会保护他们,不让同学们知道是谁拿的。这种信任一旦打破很难再建立了。

在分析拿东西两位同学时我们发现这两位同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平时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他们两个的爸爸都在外地经商或者工作,平时没有陪伴他们,或者在心里是一个部分是缺失的,想通过这种方式去弥补?

我上网查了学生偷拿别人东西的心理分析:

相关研究显示,儿童偷拿行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心理因素:

首先,下意识想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许多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在下意识状态下进行的,

事后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拿别人的东西。

这其中,平常不太受关注的孩子居多。

儿童其实并不想要别人的东西,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下意识偷拿了别人的东西。

其次,嫉妒心理作祟。

许多偷拿过别人东西的孩子,是由于嫉妒心。

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于是就拿了,至于自己需不需要这个东西,孩子并没有多想。

再次,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许多偷过父母钱的孩子,会把钱分给小朋友而非自己独自享用。

接下来还要和孩子家长聊一聊这个问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