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件事是无法决定的,那就是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中,又会在何时与世长辞。有时看着年纪轻轻的少年在感叹人生,都会想到那句话:连人都没生活,有什么资格谈人生?若是何时你看到一个小孩满肚子的心事,愁眉不展,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好笑,这么大点的人儿除了过家家似的打闹,还能有什么大事?
“人精”、“小大人”,看似是对孩子的褒奖,却隐约让人感到一丝悲哀。孩童时期应该是充满童真的,却不得不过早的面对现实;本应该是绽放浪漫的生命力,却要被家长或是生存环境做束缚,变得举手投足间都要满足成年人的标准。“不能输在射精前”已经成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又一个衡量为孩子成长做出准备的标准。可想而知,在胎儿还未形成前,家长就已经开始做出各种计划,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了严格又苛刻的衡量标准,一旦孩子未能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甚至有些不该有的想法,都可能给家长带来打击。所以,生而为人,究竟是要按照怎样的标准生活?
好害怕你心中的那个我,因为他不是真实的我自己,却无时无刻不鞭策着我,朝着永远都到达不了的标准奔跑。爱过于沉重就成了负担,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会继续按照父母的方式生活。
虽然人生有很多约定俗成与顺其自然,但真正的活出自己是需要莫大的勇气与智慧的。敢于质疑日复一日的生活,又能理性的分析各种真假错对,不将就,不苛责,但也不会放弃。真正的爱是自由的,充满希翼的,在爱里活出自我,用真实的自我表达爱,这才是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