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咱们讲了医学找病因的方法。找到病因、明确诊断,下一步就是治疗。但是,有些你认为的“病”却不该治。这节课,我要帮你建立一个重要的认知:病和症状不是一回事。病是出问题了,但是症状是在保护咱们。哪些症状可能被你误会成是病呢?骨刺、高血压是病吗?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对待症状呢?
低血压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保命
先从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急症说起——创伤性大出血。比如车祸、刀伤、枪伤都会引起病人大出血甚至死亡。抢救这类病人,是外科医生的基本功之一。其中战地医生最有经验。为啥呢?
因为战场上掉胳膊断腿的、被弹片打穿了身体的、血肉模糊的,所有这些伤员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大出血。大出血就会出现低血压,就应该输血。但是,战场上哪有那么多血可输呢?所以,医生们在没做手术之前就只能给病人输大量的液体,把血压提起来,先保命。但是到了2006年,美国的一个军医认为这么做不对,会加速伤员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在大出血的时候,血压低是一种自我保护,血压低下来出血速度才会慢。
如果快速输液,把血压提上来,那么出血反而更快了,结果就是加速了伤员的死亡。这个医生认为,这个时候应该少输液,让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抓紧时间手术,止血才是关键。按照这个做法,发现伤员的死亡率从以前的65%降到了17%。相当于每100个伤员,多活48个。这个救治方案被评为当年度美国陆军十大发明之一,甚至有人把它与人类第一次使用抗生素媲美。这种策略也得到了推广,现在全世界的医生都这么做了。
为什么讲这个病例呢?
因为这个病例说明:1. 症状对人具有保护作用,就像低血压可以减慢出血速度一样。2. 如果盲目地干预症状,有可能会南辕北辙。所以,正确区分病和症就这么重要。不要把症状当成病来治,很多时候症状是对你的保护。
症状是人类进化而来的智慧
所有不舒服的感觉,都叫症状。广义的症状还包括到医院检查发现的各种异常。这节课说的就是广义的症状。说起症状的作用,我用八个字来概括:病在说话,人在防护。
什么意思呢?症状和病的关系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病在说话。
出现症状是病在告诉咱们“得病了赶紧治”。比如发烧,你会想到是身体有地方感染了。但是,有时候病比较复杂,为了引起咱们的注意,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脑梗死这种病,它会出现三个症状引起咱们注意。这三个症状加在一起有个名字,叫做“120”。1:看1张脸。有没有口角歪斜、脸不对称。2:两只胳膊平举。看看有没有胳膊无力、下垂。0:聆听病人的语言。看看是不是说话不利索。
如果人同时出现这三个症状,90%以上的可能性就是脑梗死。这就是症状和疾病关系的第一个层面,症状是病在说话。
第二个层面,症状是人在防护。
症状不仅能给我们提个醒“哪儿病了”,同时,绝大多数的症状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这种功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为了生存,是人体的智慧。比如,刚才说的外伤时候出现低血压,就是为了降低出血速度,是自我保护。发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它可以调动人体的免疫系统,杀死细菌和病毒。
下面这个症状的保护作用,我猜你可能不清楚。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Why We Get Sick)这本书里,讲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自我保护的例子——人体的限铁机制。也就是限制铁的吸收。得了慢性感染,比如肺结核,很多人会出现缺铁的症状,会出现缺铁性贫血。多数人会想当然地把贫血看成是坏事,但是只有很少人知道 ,这种缺铁现象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微生物要存活需要铁,但是微生物却不能自己合成铁,只能从人体获得。
所以,感染的时候人体会减少铁的吸收,故意造成一种缺铁状态,就是为了限制细菌的生长。
如果盲目补铁,反而会加重病情。这就是干扰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能对抗已经发生了的病,甚至能未雨绸缪,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严重问题。
比如,怀孕的女性在即将分娩的前几天,血液里有个凝血指标会快速大幅度上升,有时候甚至升高几十倍,表示血液容易凝固。这还是为了自我保护,防止未来几天生孩子的时候,产道损伤可能发生的大出血。等到生完孩子,安全了,这个指标也会迅速恢复正常。
总结一下。
症状不仅能给我们提个醒“我生病了”,还能主动对抗疾病,甚至能预防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异常,这是生命的本能。
那么症状用治吗?
症状具有双刃剑效应
说完了症状的积极作用,接下来要泼点冷水了。人类虽然进化出了症状这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却做不到尽善尽美。什么意思呢?很多时候,身体掌握不好这个火候。
比如感染。进化告诉咱们“该发烧了”,但是烧到多少度合适呢?不知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反应,绝大多数时候没问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是有时候反应过度了,效果就会走向另一面,给人体带来伤害。比如体温过高。这种情况,有的孩子会惊厥、抽搐,引起大脑的缺氧。有的成年男性会出现暂时的精子活力受损。
再比如过敏。过敏是人体接触到异物,免疫系统产生的排斥性反应,目的是为了让咱们远离过敏物质。但是,有些人的过敏反应特别强烈,会出现休克、气道痉挛、水肿,严重的会引起窒息和死亡。还有,咱们开始讲的伤员大出血的例子。血压低是为了保命,但是血压过低或者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器官的缺血,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接下来也会引起死亡。
这些都是症状的双刃剑效应。所以讲到这里你就明白了,病是因果关系的第一环,症是疾病发出的信号,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但是如果过度了,反而会有害。
骨刺和高血压真的是病吗?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疾病和症状呢?首先,要区分哪些是病,哪些是症,这是基础。因为病需要治,但症状却未必需要处理。
下面我讲两个症状,很可能在以前就被你误认为是病了。
第一个是骨刺。在你的印象里,骨刺是不是骨头上长出来一根刺扎在肉里了,所以会疼。这几乎是很多人的共识。但是,大家都错了。骨刺不是病,而是症状。真正的病,是人的骨骼和关节的老化。老化让关节的稳定性变差了,才会引起疼痛。骨刺,其实就是骨质增生。不仅不会引起疼痛,而且长骨刺是为了让人不疼的,是为了增加骨骼表面积,减少局部压强,让关节更稳定。当骨刺长好了,关节稳定了,这时候疼痛反而消失了。
第二个症状可能误会更多了,那就是高血压。高血压是怎么来的呢?随着年龄增高、肥胖或者有些说不清的原因,血管会逐步狭窄、硬化、血流阻力增加。这个时候,为了保证器官的正常供血,血压就会增高,这就是原发性高血压。我认为,把原发性高血压定义成一种病,不如把它看成是一种症状更贴切。真正的病是隐藏起来的,引起血流阻力增加的病理改变。高血压只是为了在血流阻力增加的情况下,让器官仍然能够保持一定血流的保护性反应。
明白了哪些问题是症,哪些问题是病,接下来的治疗才更有针对性。
不过多干预症状也是治疗
我认为,要尊重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避免破坏天然的防御机制。所以,任何治疗都应该从病着手,对于症状要适度干预。症状具有双刃剑效应,如果症状严重或者持续存在,就一定会带来后续的损害。所以,只有在体温过高的时候才退热。血压持续增高,必须口服降压药,防止血压持续异常引起后续的心脏、脑血管受损。
但是你要记得,治疗高血压更重要的应该从改变生活方式,降低血流的阻力着手,而不能单纯依靠药物降压。别跟症状死磕,而是要找到病根,治病。
划重点
1. 疾病带来的症状,绝大多数时候是提醒、是保护。 2. 症状和疾病应该区别对待。病要治,症状只能适度干预。
问答题
为什么说病和症状不是一回事:病是出问题了,但是症状是在保护咱们?学了今天的课后,你举例一下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或者身边人身上的例子来说明。
所有不舒服的感觉,都叫症状。广义的症状还包括到医院检查发现的各种异常。症状的作用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病在说话,人在防护。症状和病的关系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病在说话。出现症状是病在告诉咱们“得病了赶紧治”,它就是为了提醒我们,让引起我们重视;第二层面,症状是人在防护。症状不仅能给我们提个醒“哪儿病了”,同时,绝大多数的症状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保护我们不会那么容易“挂掉”。
就拿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我只要受凉了,要感冒了,我的鼻窦就会肿大,然后肿大的鼻窦会压迫到神经,这样我就会很明显的头痛,严重时会压迫到整个左眼到太阳穴那里的神经,人就非常不舒服,什么也做不了,就想吃点止痛药或者用冰代冷敷止痛,然后吃了药就想马上上床休息,盖着温暖的被子睡1个多小时,止痛的药性发挥作用了,身体也很暖和了,我的症状就消失了,真正的感冒也不会来了。我是从30岁以后有这个症状的,为些我还上省医院、华西医院拍过几次片子,当时担心是不是鼻窦或鼻子方面的病,检查了很多次(症状正好出现时,或无症状时都去过),都没有问题。后来我就明白它是症状,是感冒的前兆,是为了让我保暖的。
我怀老二时,怀孕早期的早上,早起空腹状态就会不舒服,想要吐,那么我马上给自己吃点东西症状就消失了,这个也是身体在保护胎儿,提醒我要进食,不然会饿着胎儿的,这样会对胎儿发育不利等等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