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决定一切,有些事,吃一顿解决不了的,那就吃两顿解决。”的确如此!
就像老话说的:“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心随念走,身随缘走,人活一世,靠的不是心情,而是心态。
人生天地间,你我皆过客,何必千千结。
平和的心态,才能滋养我们的五脏六腑。
良好的情绪,自会培养出持久的赏心悦目。
书法家赵朴初先生92岁那年写了一首《宽心谣》,读来引人深省: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不如意事常八九,若任由负面情绪堆积成山,只会赔上自己的健康和心情。
试着给情绪做个垃圾分类,该丢的丢,该忘的忘。
人生短短几十载,别让情绪生了病,就是对身体最大的善待。
李玫瑾教授有句话,“生活其实不难,只是不要自己与自己较劲,总是用理想的我教训现实的我。”
过日子又不是打仗,无须剑拔弩张。没人可以十全十美,但求无愧于心。
学会不跟自己较劲,放下过多的苛求,接受偶尔的力不能及,试着同自己握手言和。
心中的那些渴求,得之是幸;不得,云淡风轻。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如果处处较劲,日子必然疲惫不堪。
不妨放下心中的负累,修一颗从容心,做一个自在人。
如此,清风明月,不请自来。
“没有什么事情比开心更重要。”
共勉。
每日积累:
《道德经》第14章:道态恍惚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却看不见的,叫做“夷”;听却听不到的,叫做“希”;摸却摸不着的,叫做“微”。此三方面不可以追问,因为是浑然一体。上面不明亮,下面不昏暗,绵绵不断而无法名状。归复在无物之中,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态,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就叫“恍惚”。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把握自古大道,服务现代人类。能认识宇宙起始,就叫做道的规律。
1、人在“无”中,才能无穷无尽,才能宁静致远,才能聚精会神。
2、人只要有排他性,就没有了包容性,您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您就走极端,就偏道,就离开了中道。
3、处在“无”中,才能因应无穷。故不必计较在前在后、在左在右,徬徨犹豫,消耗精气神,不值得!
4、人生黑暗了,但心不要昏暗;心中明亮之时,也是人生黑暗自然消失之日。
5、人的命是有定数的,人的运是有变数的,70%的人是没有改变命运的。太忙的人没时间改变命运,因此太过忙碌的人生是不可取的。
6、道的形态是无相、无声、无形,当您懂得去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就是您回到真实的生长之力上之时,也就是充满着各种神奇可能性的时候。
7、内在世界的和谐,是健康的基础,也是一切伟大力量、功绩胜利的充分必要条件。
8、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命形态。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
9、别以为成败无因!今天的苦果,是昨天的伏笔;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花开。
10、万事万物都是一种“恍兮惚兮”的光子振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思想的振动频率,让生命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11、多数人生活在外在世界的名利享受中,少数人发现内在生命力量的奥秘——内在世界丰满的爱,造就了外在世界的一切美好。
12、如果您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您会发现,恍惚之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