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区别有效社交和无效社交?我很认真的研究了一下这个问题, 结合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经历,总结了下面的回答,就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个人认为得先明白社交的本质是什么,社交本质是连接,我们是网络的中心点,要做的就是为自己为他人创造更多的连接点,才能裂变成更大的关系网;其次,所谓“有效”和“无效”,本身就是以对个人需求的影响来去定义的,所以要区分是有效社交还是无效社交,要明白以下这三个点:
(1)自己的社交需求是什么;
(2)自己是否与他人产生了连接;
(3)这种连接是否有潜力裂变成更大的关系网。
先来说第一个点,社交需求是什么,一般来说,人进行社交原因会有三种:情感慰藉,信息提供,分享资源。不同社交需求影响对有效与无效的评判。
第二点,是否与他人产生了连接。这里的“连接”不是简单的等于遇见和认识,社交(social interaction)正如英文中的interaction,需要有相互作用,关系链的建立、维系和发展,这里用个公式会更好理解:个性(优势)+兴趣(需求)+时间付出=回报。
左边:每个人都会有不同个性,这些会是个人的优势和筹码,兴趣与需求也是一种资产,这两块合起来的中间过程,需要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等各种要素,也就是成本;
右边:产生回报,这个回报,可能是另一方获得,也可能是双方都获得,当双方都完成了这个公式,才算真正的连接。在回报这里,可能会是单方获益,双方获益,或者一方获益多,一方获益少,当两边达到平衡,这种社交可能维护更为长久。比如说,你参加一个社交活动,拿到了对方名片,打了个照面,其实只能算是“伪社交”,但若你真诚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对方,并给与认可嘉许,甚至提供自己的知识、经验,甚至资源交换,创造了价值,对方获得了受益,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获得精神或者物质的回报,这才算是真正连接。
关于第三点,这种连接是否有潜力裂变成更大的关系网。这里想说一个人脉圈类型和人脉二八法则的问题。一般人脉圈分为重复型(强连接)和累加型(弱连接)。
如果你的朋友圈都是彼此熟悉的人,那么大家的信息重复度太高,这种人脉网络获取信息效率就会比较低,如果你的人脉圈是关系背景不同的新朋友,交叉重复度不高,这种人脉圈才会得到优化,在这种人脉圈里,你可能并不是100%与每个人连接,只是与20%围绕你的核心人员连接,而这20%能帮你获取80%信息。
当做到了第一第二点,就算是有效社交,做到了第三点,能收获裂变式社交(高效社交),最后想要说的一句话是,当你想要收获一样东西/人脉,请让自己配得上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