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我打算写一篇不一样的新年推文,用这本《七堂极简物理课》。
丑:那你写好了给我看看。
我:好的。
丑:你准备配什么图?
我:就书里的那些图吧,挺好看的。
丑:那你这次要配什么音乐呢?你不是每次要配一个音乐吗?
我:我准备用一首古典音乐,李斯特的《钟》,那个音乐的旋律很华丽,很多变,就像物理世界,让人迷幻。
……
他已经深知我的模式和套路。 看我在嘈杂的银泰城中写完最后一段,我和他交流什么是“碎碎”,什么是“岁岁”,他笑称:老妈,你果然是文科生,这样都能绕回来,圆回来。
昨晚除夕夜,吃完了年夜饭,放完了烟花,收到了一堆群发的,单发的祝福短信,然后舒坦地躺下,翻完了一本书——《七堂极简物理课》。是不是有点神奇和不可思议?我一个文科生,而且随着活得越老,理科方面越来越弱。为什么要去翻这么高深的书?大过年的,为什么不守着春晚,不守着手机收祝福,发微信,点红包,却翻这种艰涩难懂的书?……我对自己的心意,也充满了谜一般的不得其思。
首先,得回溯到第一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本书?
放假前,去学校图书馆还书借书,在架子上偶然看到这一本书:黑色布面,密集金点装饰,摸上去很有质感,不仅因为布艺封面,还有金色点点的凹凸感。轻轻打开,薄薄的,字间距很舒服。还有那些黑白插图,充满着美感的密集图案,什么风格呢?波希米亚风?波普风?中世纪风?就是莫名让人抓人眼球。再回到题目:“七”,“极简”,是不是降低了你的内心焦虑?于是,我借来了,打算给丑看,他肯定比我更看得懂。
其实,买书,选书时,除了书的内容之外,是不是还包括着书的命名,设计,排版,设计,装帧……一切内容之外的形式,或者说这些形式也融为内容的不可分割。这些东西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品质。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更注重整体品质的享受。
扯远了,回归,书借来后,就这样放在书柜,等着丑来阅读。
继续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会去读这本天书?
放假在家,偶尔点开一部肥皂剧《独家记忆》,只因男主叫张超,2007年的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的选手,那个时候就觉得他长得很有质感。当然,我并不迷他,只是当李易峰,井柏然等都爆红之后,他依然在做着十三线的演员。前几年在《有一个地方》里做吴亦凡的男配,被刷得毫无存在感。现在,我想看看他当主演会什么样?我这算什么三毛钱的八卦心呢?张超所主演的男主慕承和是一个物理博士,张口就来一些物理原理,除此之外,俄语也是讲得苏苏的。
刷完剧之后,我觉得这剧还挺有意思,里面有好多桥段真是可以拿来做教科书。再刷刷,微博已成热门,网络已经爆热。这部剧火了,张超红了,坚持了十二年,他终于靠一部网剧翻红。人,永远不要觉得开始太晚。
打扫书房,又看到了这本书,我就这样因为一个虚构的角色打开了一本物理天书,一个我在毕业之后就不想再涉足的领域。
第三个问题——读这本书是什么感受呢?
“我们第一课要献给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个最美的理论……”读到前言中的介绍,我就觉得此书的文字可读性很强,适合我的口味。七个小篇章,七堂课,涉及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的构造,粒子,量子引力,概率和黑洞的热,人类自身。有些内容我一下就懂,有些我需要消化一下,有些没有懂,但没有关系,不求甚解有时候是一种迷蒙美。阅读此书的极致体验便是:20世纪所有伟大的物理发现,那些公式,深奥内容居然能用如此优美的语言,不足100页的篇幅写成,科学不止代表深奥和难懂的枯燥,也可以是优雅而又具有艺术气息的美。除了说这本书具有“诗性”,还能说什么呢?
从书本到现实——生活与物理
时间,温度,概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总是感叹时光的一去不复返,时间到底是什么,又是怎么流逝的呢?
《独家记忆》中幕承和说:“等温度开始传递的时候,时间就回不去了。”我不懂,但是我在书里找到了答案:“为什么热量总是从热的物质转移到冷的物质上?为什么冷的汤匙放在热的咖啡里也会变热?这种幼儿园就知道的常识其实严格意义上并非所谓的规律——科学研究表明,这种热传递也存在概率,只不过从热到冷的概率比从冷到热的概率大,而且大很多。”
“时间流逝这个鲜活的经验从何而来?我认为答案就在热量和时间的紧密联系中:只有当热量发生转移时,才有过去和未来的区别。热量与概率相关,而概率又决定了:我们和周围世界的互动无法追究到微小的细节。”
我可以这么理解:因为有热量,才有了时间的流逝。而在这种流逝中,所有的一切其实都与概率有关。有的人注定是亲人,有的人注定是朋友,有的人注定是一面之缘,有的人注定让你印象深刻,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概率,是一种热量传递,是一种温度。佛说,你人生当中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前世注定,都是一种“渡”。
海德格尔说,我们栖居在时间中,感受着时间的力量。回看一条条新年短信,从昨天白天到今天早上,有我的同事,同学,朋友,同行,远在海外的学生,还有已经离开学校很久的同事。这份惦念真的很让我感怀。我在思量着回复,或者如何送出,或者先积攒一下。有些表达很简单,有些表达很俏皮,有些表达很心思,有些还深深埋着,那都是大家给我的热量,也是我的热量回访。我感恩那些特地为我而写的短信。怎样提高热传递的概率呢?那无非就是努力做个发热的人。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热量传递,没有时间流逝,又会怎样呢?
如何度过每一寸时光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导,我们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孩子。所以,木心感叹:从前慢!所以,我们总是感觉时光太匆匆。所以,我们总是觉得当我们慢下来的时候,心更平静,温和,收获更满。
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牛顿因为发呆,能才了地球引力的发现。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曾度过一年无所事事的时光,才有了醉心阅读康德著作和旁听帕维亚大学的课程,才有了后来的广义相对论。
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儿童,少年的生活呢?我不说,大家其实都知道。人们都因为一种无法预知的未来而焦虑甚或恐慌。不说了,就这样吧……
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辽阔
“距离产生美”。因为距离,所以产生渴望,产生向往。
书里说:“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辽阔”。未知的世界远比我们已知的世界更深远,或者更美丽。因而远古的人类才有了仰望星空所产生的联想,才有了从古希腊开始的关于宇宙中心的不断更迭。
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份子,怀着对世界永恒的好奇心,我们就绝不只是一粒尘埃那么简单。我们天生就渴望懂得更多,渴望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更为便捷,快速,多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存在方式。
过去的拜年是亲自上门,一家一户地走访。后来有了一通电话,一个短信,现在有了微信,qq,微博等更丰富的形式,除了发红包,我今年还收到了朋友发给我的星巴克礼券。未来还会有更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所新鲜的。就像我今天回复一个朋友的:“智能时代,人要么被蠢,要么被宠,要么被聪明。” 我们呼吸过的每一口空气,走过的每一条路,思考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选择过的每一份热忱,都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
庄子在《逍遥游》当中为我们拓展了这样的精神世界:“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书中亦有如此言:“你或许看过山高水长,看过日出日落,你或许还没看过沙漠,没去过冰洞。你为这个奇妙而伟大的世界赞叹,那些你所知的你未见的,那些你看到的你感受的,每一点都有令人惊叹的美丽。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也存在着你未知的世界,以及那些突破你感官,突破你认知的观念。”
对于地球来说,人类太小,对于太阳系来说,地球太小,对于宇宙来说,太阳系太小……这些看似遥远又不可捉摸的东西,让我们越来越了解原本就神秘莫测的世界。
物理很深奥,物理也很哲学,很美丽。虽然我不懂,但是我愿意靠近,我无条件景仰!
生有际而时无涯,我们只不过是这神秘世界中的沧海一粟。虽然渺小,但也成为这世界,改变这世界。我们,就是时间;我们,就是世界。愿我们都能捡拾我们的碎碎记忆,堆积我们的岁岁年华!
——谨以此文献给传递热量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