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梅园

沿渣滓洞的出口出来,终点回到起点,又到了渣滓洞入口的地方。

我还没看够的,想着上次白公馆的方向,我沿路标走下去,虽没打算再去白公馆,来一次不容易,能多走一截就多一分的了解。

沿洁净的人行道往前,不远的地方就是渣滓洞的烈士雕像园。

叶挺将军威风凛凛,坚定地注视着前方;江姐的塑像下,放着游客敬献的菊花;张静芳烈士,侧头眺望远方;黄楠才烈士和蔼地微笑着,慈祥得像是邻家老伯;杨汉秀烈士,是大无畏的神情……他们神态各异,目光中透着坚定与从容。

穿过烈士雕塑群,右上方的山上是梅园,沿石级而上,三分钟的距离就到。

梅园地处钟家山,建于1945年,是军统特务戴笠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副主任、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修建的别墅。

梅乐斯喜欢梅花,加上他的名字也带了“梅”,戴笠给该园取为“梅园”,并在别墅的四周种上梅花。

事实上,梅乐斯并没在梅园居住过,因美国驻华海陆军之间的矛盾被遣回国,梅园就被闲置下来。

一脚踏进梅园的大门,里边是个四合院,周围是高高的铁栅栏,火砖修建的平层青瓦房,朱红的门框与窗框,窗明几净。

火砖铺就的地坝工工整整,檐下的一圈儿,是统一规格的网状排水铁架、工整地镶嵌在地坝的排水沟上,即使碰到暴雨也不会积水,设计周全又巧妙。

我想,这就是别墅与普通民宅的区别之一吧!

沿四合院的大门入内,里面安静得落针可闻,浅黄褐的地板,雪白的墙壁,精致透气的百叶窗,靠里的墙边竖着一个提示牌:

屠泽龙先生国画展。温馨提示:文明参观,安静欣赏,请勿大声喧哗,禁止拍照录像等。

既然来了,就去看看呗,遵守画展规则就行。

展室空旷宽敞,四周的墙壁上展览着屠泽龙先生的画作,我最喜欢的,当属那幅“牡丹”图,喜欢牡丹层层叠叠的花瓣,喜欢牡丹的雍容华贵。可是再美,人家不让照啊,我只能忍不住地多看几眼。

宽大的展厅里,还有一对中年夫妇,他们驻足于墙上的画作,一声不语。

左侧的正中有个宽大的书台与画台,一位老先生穿着浅褐的衣衫,类似古装的样子,默默地忙碌着。

一个人的修为达到一定的境界,是可以做到全神贯注的。更何况,游客是静静地来,再静静地走。

悄无声息地回到坝子,一个女人提了水桶在倒水,不知是工作人员还是客居?不便过问,静静离开。

沿白公馆的方向又走一截,右侧的一条土路旁特写了不往此路走的提示语,原因含蓄,我听话地原路返回。

看时间不早,我在柳拂香风的小道儿上寻个位置坐下来,甜津津脆生生地享用我的水果餐。

参观渣滓洞的愿望已实现,心中便少了许多的遗憾。

起身回望,烈士雕像园、梅园在午后的阳光中静默伫立,今天的行程,让我更加深刻地触摸了那段沉重的历史。

带着满满的敬意,我缓缓踏上返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