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 Nov 30, 2020 @上海
上一篇 关于整理 已经把整理的前提条件跟目标大致写了一下。这篇会写下我自己生活与知识管理的主要流程 Workflow 与架构 Structure(不是项目管理!不是时间管理!)
这篇原本紧接着 关于 Note-taking - 工具篇 写了第一版草稿,但实在觉得自己把流程跟内容混淆了,并且还有很多正在调整的部分,千辛万苦经过了近一个月的调适,终于“接近”我现实运作的方法了。
整篇致敬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这本书。不敢班门弄斧,期望有大神看到时可以多交流。
写在前面
在继续后面的笔记流程探讨前,想先厘清两个点:
- 做笔记 vs. 时间或任务管理,这两者不同
- 项目 Close-ended (project) vs. 探索 Open-ended (exploration) ,这两者不同
在生活中需要做笔记的场景其实很多,我大致分为三种:
A. 工作中各式各样的笔记
自己的会议随笔、隔壁的同事提了两个需求、刚刚看到有用户在论坛上写了我的产品哪里有问题、待思考的事情,这些想法都会进入我们工作中,在我们所做所为各个阶段发挥作用;这里也不仅止于工作中,当然还有各种项目,会“告一段落”的项目,最后是可以直接归档的。
B. 任务清单(To-do list)
其实我实在是不想称这为笔记,我认为它的本质是信息进入系统中后的时间管理,所以更好的方式是把任务直接分配给某个时段(做、不做、什么时候做;嗯~一个一个划掉任务的感觉实在是很棒)。需要提到的是,有时候笔记是跟任务有关的,比如为了写作这个文档,可能有 A 会议提供的小结,有 B 研究提供的用户反馈,有 C 业务方说到的某些事情。但这些笔记都是可以“用后即删”的笔记,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价值最终会反映到文档里面。
附:我目前觉得时间管理跟知识系统之间的关联是落在日记的覆盘与沉淀中。
C. 自己的生活与思考
所以终于要提到这篇的主角了——网路上很多人称作知识管理系统,不过我觉得我的也没到这么专业,基本上就是最近阅读了什么书、就会想什么事,也没有特别挑阅读的领域(毕竟我还对功利性学习抱持着一点疑问)。
与项目(偏向有起点、有终点的事)不同的是,这是探索型管理,每天的思考其实是很跳跃与发散的,所以其目的就是让我可以记录下想的东西、做的事等等,然后我需要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思考中提取有用的东西,进行后续(参考[[关于整理(房间或笔记)]]收得巧、找得到、用得好)。
后续的部分,则大致跟我每一季给自己订的 OKR 相关联(这也与 OKR 如何订定是有关系的,下次我会说说这部分)。因此,它与有一个明确目的的项目是很不同的,探索型知识管理经常会在整理、写作的时候惊喜到我自己——毕竟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人生会抵达哪里对吧。
当然,拆解到执行的小步骤时,会需要运用到时间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技能。
基于以上,这篇讨论的是左半部分确定性低(高探索型)、高思考型的内容,不会讨论“项目管理”跟“任务清单”这两种结果与时间相对明确的事情,网路上也有很多方法教大家做时间管理了(推荐L先生的这两篇:管理好时间的底层原理,全在这里了、高效管理时间的秘诀,就在于这三个清单)。我自己用 Trello、Monday、Todoist、Notion 做项目管理都不是很顺手,除非工作伙伴都在用,不然很难坚持下来,最后还是纸跟笔最好用。不过幸好这些是为了释放短期记忆与提高效率,最终“用后即删”也没有关系,真的不用什么都记,因为有价值的内容会回到我的系统中。
废话了这么多,接下来进入正题。
用笔记管理生活与知识:场景、目的与用途
我认为自己的生活与思考是一个这样的过程:
从每日想到/学到的东西 Inbox ,到能产出有自己洞察或观点的东西 Insight ,再到能为世界带来影响的东西 Impact。
Impact 看似大,但其实比如像我自己分享在这里,希望也是一种影响。为什么要分享,这个未来我会再写一篇来讨论,这篇会聚焦在 Inbox & Insight 两个部分。
Inbox > Insight > Impact
因此笔记(或者说第二大脑)要协助的其实就是从 Inbox 到 Insight 的过程,毕竟脑没办法记得或注意这么多东西,熟读心理学的你肯定知道,写下来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得更多事情。在参考了各式各样的方式(不管是内容或是 logistic、最后面有参考目录)后,最终我把自己的“生活管理”与“知识管理”结合,下面会写我的 Inbox 到 Insight 的过程。
目前我是用 Bear 熊掌记 来做这样的管理,它对于我来说的优势在于:
- Tag 的方式很弹性,随 Tag 随用,不用再创建档案夹等等。虽然跟 Roam Research Backlink 的方式还是有一点本质性的区别,但我可以接受
- 编辑器真的美丽舒适又顺手,干净的介面让书写的时候特别容易集中注意力、进入心流
- iPadOS + magic keyboard 表现真的优异,iOS 本身能创造的各种 Shortcut 也很好用(是的最近迷上 Shortcut)
INBOX 输入:储存与记录
储存与记录的重要性先不多说了,目前主要笔记的输入来源并分类为以下 2 种:
A. 内部来源:Daily Log 每日记录与思考
- 这里记录的是当日所有想的东西、做的事情、有点类似日记,但除了旅游我尽量不记流水帐。主要是为了当日可以好好的复盘与沉淀、记下所有碎片性的东西,覆盖生活与工作两大场景,因此工作的价值就会在这里回到我们的系统中。在做的事情中,我也会 Link 到当天读书的那篇阅读笔记(Reference Note,见第二点),有时候可以查看这天做了什么,以至于有这种想法。在做这部分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
- 我思考了什么、做了什么?OKR 执行的如何(是的这里就把 OKR 连起来了)?
- 我学习到了什么?进步了?哪些可以有别的更好的方式来处理?
- 当遇到觉得有价值的事情的时候,如果觉得有必要开启一个笔记专门探讨这件事,Backlink 连到那里,比如我一直想了解人类的逃避心理,就会特别开一篇笔记把自己想到、学到的事情连过来,然后慢慢完善它,直到它变成下面可以分享的 Insight,以此类推,直接开启一个下面 Insight 的入口。
- Daily Log 好处是,我偶尔回到那天,可以了解我是在想什么的过程中看了这本书,我还想了些什么,补充一些来龙去脉。以前一天没记到就会觉得很懊恼,最近开始不逼自己了,佛系后反而开始每天都有记录,并且记录变成一件很有趣的事,过去的自己经常令现在的自己惊喜(Enjoyable 与 Nutritious 的过程)。
B. 外部来源:Reference/Literature Note 学习记录、参考资料
关于学习到输出这件事可讨论的有点太多,这里暂不提内容本身,主要讲讲架构。每次阅读、课程或网路上的文章、视频,总会有些想记的东西,就会以一篇 reference 笔记的形式进入到整个系统中。
我会特别 Tag 一下 reference 以标注他非我自己想到的东西,而是某些其他人的观点。网路上很多人推崇一个很好用的方式,来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课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这应该很多人都写过了),这种回馈机制快速且有效,我在复述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其实经常忘记作者要说什么。接下来这部分我还会写一写自己想到的东西、有关的东西,为未来写作备用。
INSIGHT 输出:整理与消化
有了以上 Inbox 这么多信息后,可以开始整理与消化了。
- WHY - 主要目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有相对应的产出。
- WHAT - 输入什么:从内外部来源笔记中,整理出自己要说的话,以写作的方式输出(其实还烦恼如何练习表达)。整理出来的东西也可以分成以下两种东西:
A. 心理与思维模式写作 Writing for mental training
这全部的输入至输出,是在综合锻炼我整个心智的发展,包含四个部分(思考、学习、观察、表达),写作成为我获得内外部回馈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时重要的部分是,把每日记录与学习到的东西,很好的整理到一个专门的笔记页上,这通常会是我真的想探讨的那个主题,比如我上面提到的逃避心理,这时主题 Tag 可以帮助我看看所有我想过关于这件事的内容,而 Backlink 可以帮助我连结到原本的笔记、回看当天的纪录、学习,这些结合在一起,很好的补充了脉络与出处(这时就知道 Roam Research Backlink 的重要性了)。
B. 生活类型分享 Life Sharing
比如我对咖啡真的是有执迷不悟的热情(这样形容好吗哈哈),所以我也会写写咖啡笔记,在小红书上分享。这类型对我来说比较无需锻炼,但是也是我很想记录的人生重要点滴,长久下来这些也是很可观的累积(比如说看过的电影、去过的咖啡厅、住过的 Hostel),回顾时挺吓人的。
HOW:应用重点
上面说了很多 Why 跟 What,但却没有提到 How(整个标签系统的部分),下面颇冗杂,我尽量用简单的方式跟大家说明。或者直接看图吧!
入口与标签流 Main Page Entry Point & Tagging System
为此我创建了一个置顶主页,把整个流程纪录上去。里面有所有内容的入口,目标是沿着主页的线索就可以抵达每一篇笔记。包含了下面的重点标签跟索引:
A. 线索标签 Tags as Cues
Tag 标签的重点就是辅助整理:收得好+找得到+用得好,Bear 的好处就是,它天生就是用这样弹性的 tag system,左边的 Tag 入口可以很好的直接找到对应的线索。我的线索有两种应用:
- 第一种是与主题无关、纯粹为了流程,这样的 Tag 我做了一些小记号”.”为标注,避免万一我未来要探讨写作主题的时候混淆标签。其实 Tag 的方式是让人更容易的做“筛选”。例如,
-
四种笔记类型( Inbox 与 Insight):
#.dailylog
#.reference
#.writing
#.sharing
-
两种笔记状态(针对 Insight 与 Impact):
#.draft
#.published
-
时间(针对 OKR):
#.2020/Q4#
-
四种笔记类型( Inbox 与 Insight):
- 第二种则是真正的主题领域/场景的关联,目前是以自己一直有在关注的主题来分类(比如 logotherapy 有一个自己的 tag,未来我想快速查找提过这个的笔记时,会方便许多)。Bear 的好处是我觉得有必要探讨这个主题时,再直接开一篇写。目前也养成了写笔记时主动辨别相关性、重要性的习惯,有相关且重要的时候,就会 Tag 一下。这里特别考验自己对于场景的划分方法,这件事究竟跟什么相关,究竟我想要怎么记得?这是我不断在过程中学习与调整的。
按照流程或领域标签来快速找到笔记
因此,每篇笔记的 Tag 有:
- 来源是什么(书、文章、课程、视频等),可纳入第二点索引
- 主要相关领域(或想要想起来的场景,至多 2-3 个,太多也无益,例如
#problem-solving
) - 跟我 OKR 的关联产出(笔记类型、状态、时间)
设立原则很重要 Principles
为了管理 Tag,我自己订了一套非常简单的原则:1) 流程 Tag 都要前缀”.” 2) 所有领域 Tag 都用英文名词(禁止形容词) 3) 要用尽可能最简单的表述方式,以防止未来的混淆,也增加管理的方便简易性,让整个系统不要复杂化,这对于我们在判断相关时有显著的帮助,而且整理时颗粒度大小相似会更方便。
B. 索引和资料库 Index and database
我为读过的书创了一个 Book Index,用过的工具创建 Tool Index,基本所有可记录的数据都在索引中,包含读过的书、Coursera 上过的课、旅游目的地、念过的模型与概念、用过的工具等,然后可以再连到对应的笔记中。
由于在做以上两种笔记时,已经给所有的东西下过主题场景标签,所以索引这里是作为另一个方便的入口,当然偶尔也可以趁机回忆下看过了什么书,毕竟记忆的连结是千头万绪的。
我自己对这部分暂时没有太大强迫症,如果没有特别的其他软件用来 Tracking,或有必要进入到知识系统中,才会开一篇笔记做自己的 Index(毕竟一开了,迁移也是个令人烦恼的事)。
好好利用 Backlink [[]]
这些笔记软体中最神的部分就是这个 Backlink 功能——究竟笔记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虽然 Bear 没办法直接可视化看到每个笔记的关系,但是置入其他相关笔记还是可以的。网路上也有很多资源,致力于让 Bear 也有部分 Roam 的核心功能,我目前用了这个同学制作的 Script 跑 Backlink。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切记不要用 Tag 直接取代了页面,Tag 作为主题领域的线索,然而他还是没有办法取代相关性的探询,每个笔记之间的关系还是需要我们主动做关联。这个动作我也很推崇,因为手部与脑部的记忆会在你插入页面时,再度被强化(踩过的坑哭哭)。
需要克服的困难
关于流程——培养习惯与迭代
对于习惯我有两个发现,当自己感觉到能够获得一个良好的回馈时,这件事就变得更加容易一点。一是,我发现对于形成自己的观点更有信心了;二是上面提到过的,过去的自己经常令现在的自己惊讶(我竟然想过这样的事、都忘记这本书的内容了)。
我在 The most valuable experience is to experience in reality 说过,最重要的是经历过、感觉过,且不断让自己再次去获得这样积极有效的体验,会帮助我们获得勇气、战胜一点一点的困难。
关于迭代则是更近一步——我的目标是使这个系统可以更加自动化、简单化(我认为复杂绝不是好事),我不用再耗费精力去思考如何使用、且不用再靠意志力去养成使用习惯。
以上,还在学习中,毕竟需要同时满足 Convenient - Nutritious (Beneficial) - Enjoyable 实在是有点难,我自己也不断测试中。我想这整个过程的关键或许还是在回馈 Feedback上。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事情是,通常我会有个“不想改变”心理,觉得目前运作的也还堪用啦,迭代又要花时间重来一次,习惯也要调整,生活已经这么艰难了还要这样搞自己吗⋯⋯等等,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只能用意志力克服了哈哈哈哈。
关于内容——究竟哪些要记、怎么记、然后呢?
在 Inbox 的过程需要大量做判断,有时候陷入一个误区是,我什么都记,辨别相关性与重要性大概是一生的课题(还有颗粒度大小记得选得差不多,一次一件事)。
之前跟男友有关于这部分的讨论,他说他觉得想不起来的东西代表对自己没有用,不然就会记得了(不知道有没有误解他的意思),我持部份反对意见,我认为有时是埋在比较深的记忆里,你暂时没办法用简单联想想起这件事情,但笔记可以帮你做到。
结果在阅读中发现阿德勒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也是很有意思的。大概意思是:想得起、想不起或许根本没有意义,因为两者情况下,如果你无法做出这些记忆跟现状(我想也可以理解为场景)的关联,那就没有意义。
这我想也是为什么在把东西放入 Inbox 时,我们要这么重视:1) 它跟我在思考的部分究竟有什么关系、2) 我要如何想起这件事。难阿~高中大学时很会读书的我、如此会辨别教科书重点的我,毕业后却一直觉得人生要学、学不完的事情太多了。每件事好像在不同的场景或时机下,都会有好多种解释或用途。
然后我就想到,或许这就是功利性学习的目的——你知道为什么学、学习的目标,于是可以更容易地执行与达到,学以致用。
我踩过的整理坑
- 每个笔记以及他相应的文内可能会有好多个 Tag(包括上面两种)。我一开始时常把自己希望锻炼的能力与这本书实际上在说什么相互混淆(尤其是看个人成长相关的书籍时),再次梳理了 OKR 后,理解到 Outcome 产出结果 是最重要的,锻炼的过程已经有这整个系统帮助我完成了,因此也重新调整了自己的 Tagging 习惯。
- 标签还有第二个坑:标签来得太容易自然,于是不小心做了很多无意义的标签。比如说,OKR 相关笔记大约每两三个月 review 一次,另外还有几个我希望两三个月一起 review 的笔记,我竟然给了三四个不同的标签,导致新增笔记时一直想着到底连哪个标签好。实际上全部统整到一个标签就好了,一个标签、两三个月 review 一次,越简单越顺畅。
没有太多用处的分享,我就是想记录
- 从大四开始就跟朋友一起用 Letterboxd App 来记看过的电影,就继续保留到现在(虽然大一到大四的笔记里面一年还是有一篇“看过的电影”),即便很强迫症,但没特别花精力搬运。再像是看到好的文章,除非真的觉得好喜欢或是好怕某天这个链结失效,才会复制贴上到 Bear 里,不然全部我都是储存在 Pocket 里面——是的,我的 Pocket 不做“稍后阅读”用,而作为收藏链结用,我习惯当天就看完(不得已第二天基本也会看完,然后迅速操作,不要拖延),没用的关分页,喜欢的收藏。另外偏生活的资讯,跟知识完全无关的,比如朋友家里地址(寄明信片用)、我家的 WiFi 密码,一直以来都是直接记在 Apple Notes 里面,就没有搬运到 Bear 了(或许哪天会想到好方法搬运)。
- 说起储存,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存,比如照片、写过的报告、文档等等,这些从高中起我就用硬盘(硬碟)保存,至今存到第二颗,然后有些特别重要的上传 G Drive 备份。里面还有存一些真的很不错的书籍、文章,放在一个被我名为 Library 的资料夹中。
后记
不知不觉竟也写了这么多。接下来会聊聊,笔记的内容、系统的回馈方式、OKR 管理、我从小的笔记历程(以前根本分不清时间管理与知识管理)。有空也会再谈谈为什么写作与分享如此重要。如果有什么想聊的,欢迎一起讨论。
下面附上我在做管理时有参考的一些方法,以及很不错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