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大家聊了小时候的好吃的,哎呀,结果晚饭我爸就给我一碟咸菜就着煎饼吃,稀饭都没有,白开水倒是管够。
不过他不知道,丑丫头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咸菜,尤其是妈妈自己腌的啦疙瘩。每次,妈妈烙煎饼的时候,丑丫头就跟个小狗一样蹲在旁边看着,看着哪张烙的最黄最脆,迅雷不及掩耳的伸出爪子,拿了就跑,上屋里再拿块啦疙瘩,一口煎饼一口啦疙瘩,那滋味,山珍海味都不换的呀!
一说煎饼,南边的伙伴们就说啦,你们那煎饼太硬了,咬不动,腮帮子疼!丑丫头告诉你们,那是因为你们没有吃过正宗的刚出鏊子的妈妈牌手工煎饼。酥脆酥脆,咬一口掉渣,放凉了也不会硬,随便包上啥菜,那都是一顿大餐!
最早的手工煎饼那是要用八印鏊子做的,八印鏊子多大,丑丫头小时候调皮,趴在上面转圈圈,胳膊正好可以扣住鏊子的两边,嘻嘻,虽然好玩,可玩够了屁股也怪疼。
妈妈烙煎饼烧的大多是麦穰,稻草都很少用,现在都用木头,煤炭,可是据妈妈说,麦穰是最好用的,就是烟有点大,每次烙完一盆面糊子,清洗的时候,鼻子眼里都是黑的。
那时候家里还是土房子,厨房一般都是在院子里搭的,又小又黑。晚上收了工,妈妈先活好一大盆面糊子,醒面的时候,就拿根绳去麦场上扯麦穰。圆圆的麦垛到了傍晚就成了一个个蒙古包,每个蒙古包下边都有个缺口,那都是各家的妈妈们扯了回家烧火的导致的。
有了燃料就可以准备工具了,鏊子三只脚下边再垫块砖头,左边是面糊子,右边是盖顶子,头顶上一盏15瓦的电灯泡,在弥漫的烟雾里幽幽的泛着黄光。从堂屋望过去,只能看到妈妈深深弯下的后背,和偶尔被呛得转身咳嗽的样子。
鏊子烧的差不多了,一勺面糊子上去,尺板子在鏊子上随着妈妈的手腕左右翻飞,十几秒一个煎饼就成型了,然后就要注意火候,火大了,太干,还容易糊,放凉了就会特别硬。火小了,就会黏住鏊子,不容易揭起。
丑丫头曾经有幸帮妈妈看过一次火,还偷偷尝试烙了一个煎饼,如果,再薄一点,再圆一点,面糊放的再少一点,或者,妈妈回来的再晚一点,等小花吃完了它,就更完美了。
为什么屁股默默的有点颤抖呢?
算了,我先去吃个煎饼压压惊,想想明天聊点啥好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