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共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的第三章——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
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做错事,我们要惩罚他们吗?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教训孩子"似乎是父母天经地义的权力。
01
1.为什么要惩罚孩子?
惩罚孩子成了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的唯一方式。可是,惩罚真的有效果吗?惩罚会不会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生活、工作的煎熬、辛苦都归结于为了孩子。一旦孩子做错事,激怒了情绪不佳的父母,孩子被打被揍就在所难免了。
因为撒谎?淘气?屡教不改?成绩不好?……哪个孩子小时候没有挨过打,受过罚?惩罚方式也是五花八门:语言攻击,罚站,罚做家务,面壁,打手心,打屁股……
谁不会犯错,更何况小孩子。本应承担引导、教导孩子责任的父母,却依赖于棍棒、巴掌、拳头……惩罚有什么效果吗?
惩罚只会给孩子带来抵制和反抗,带来自卑和自轻。孩子会认为自己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惩罚反而把"过错"抵消了。
惩罚并不能改变什么,惩罚并没有实质的成效。
2.惩罚孩子,你做对了吗?
因为父母情绪失控,惩罚时打死孩子的新闻从来就没断过。11岁女孩抄作业被父亲打死;父母怀疑8岁女儿偷钱,失手打死了孩子;7岁男孩未写作业被父母打死;几个月前,9岁男孩遗失手机,被妈妈活活打死……
或许,你会说那是他们,不是我,我根本不可能做出那样的事。可是,你肯定自己从来没有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吗?从来没有给孩子带来过伤害吗?
我曾打过我女儿,最初,我也觉得"打"可以解决问题,可是事后你会发现,打孩子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自己也会无比自责和后悔,害怕给孩子留下阴影。
本书两位作者的导师吉诺特博士提出:我们不要惩罚孩子,只要让他们体验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而不是体验惩罚。
惩罚并不起作用,而是一种干扰。孩子本应为他们的行为感到遗憾,本应考虑如何补救,但惩罚却让仇恨充斥他们的心。惩罚剥夺了孩子自我反省这一重要的心理过程。
02
1.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做出改变
孩子做错事,我们也可以想出一个点子让孩子帮忙,或者让孩子做出选择,不然我们就要采取行动,制止孩子继续犯错。
比如孩子在超市乱跑或者哭闹着要买新玩具。我们先向孩子说明情况,让孩子主动参与商品的选购,不然就乖乖呆在购物车里,如果孩子还是我行我素,那就开始行动吧,直接把他抱进购物车里,或者下次再去逛超市,就不带去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带来的影响。
对孩子做错事,我们要表示强烈的不满,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仅仅表示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孩子的人身攻击。我们对不满情绪的表达不要过度了,那样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和对父母的怨恨。
我们不仅要表达不满,还要给孩子指出补救措施。让孩子意识到:父母不喜欢我所做的事情,我要尽快把它处理好。这样,孩子长大才能成为有担当的人。让孩子形成一种思维:我错了,我要怎么补救?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不是面对过错时无能为力,接受惩罚。
2.让孩子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
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父母经常会纠结于"谁干的?谁先开始的?"这样的发问,通常都得不到任何答案。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两个孩子的互相推诿和互相指责。
遇到这种情况时,表达出我们的不满比对追查谁干的,或惩罚谁更有益于解决问题。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很生气,他们的行为导致了什么后果。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并不想知道是谁干的,我们只期待以后不会再发生了。不责怪,不惩罚,孩子才能专注于做错事导致的后果,专注于承担责任。
3.和孩子共同寻找改正过错的方案
对于孩子屡教不改的恶习,父母应该花些时间,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倾听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想法,也让父母知晓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
我们不要总是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妄加评论,对孩子尊重,也意味着对自己尊重。父母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找出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才是化解矛盾的最佳选择。方案一旦确立,我们就要毫不犹豫地和孩子坚定实施。
这样做能教给孩子宝贵的经验,让他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面对难题或困境时,将成为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03
有些孩子能意识到自己错了,尽管说过"对不起",并一再保证,但还是会不断再犯。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道歉意味着改变,要为自己的过错付出行动。
尽管生活中真正的暴力父母不多,但是,我们对孩子的管教真的做对了吗?我们对孩子无理取闹,撒泼打滚的无奈和纵容就做对了吗?
孩子闹着买玩具,一哭二闹三打滚;喊孩子吃饭,一次两次三次都不见人,次次都得喊破嗓子,我们能怎么办?狠不下心,忍不住闹,做父母真的很无奈。
但是,这次你要狠下心来,请注意,我们不用惩罚,惩罚解决不了问题。你先要跟孩子说明白,再这样你就要承担后果了,然后对耍赖闹玩具的孩子,不理,一走了之,你一定要态度坚决,要心狠,不信那孩子不跟着你走。
正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纵容才有了以后千千万万次的威胁。同理,对喊破嗓子也不来吃饭的孩子,我们也得狠心,倒掉,吃光,让他们尝尝恶果,我们不是说说而已,我们也说话算数。下次,他们还敢有下次吗?
做智慧父母,让技巧帮你战胜熊孩子,让熊孩子都变成勇于承认,勇于承担,认真改变,真诚合作的乖宝宝。
今天的共读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的共读的是来自本书的第四章——如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