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状态
应用有三种启动状态,每种状态都会影响应用向用户显示所需的时间:冷启动、温启动与热启动。在冷启动中,应用从头开始启动。在另外两种状态中,系统需要将后台运行的应用带入前台。建议始终在假定冷启动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这样做也可以提升温启动和热启动的性能。
冷启动
冷启动是指应用从头开始启动:系统进程在冷启动后才创建应用进程。发生冷启动的情况包括应用自设备启动后或系统终止应用后首次启动。
热启动
在热启动中,系统的所有工作就是将 Activity 带到前台。只要应用的所有 Activity 仍驻留在内存中,应用就不必重复执行对象初始化、布局加载和绘制。
温启动
温启动包含了在冷启动期间发生的部分操作;同时,它的开销要比热启动高。有许多潜在状态可视为温启动。例如:
用户在退出应用后又重新启动应用。进程可能未被销毁,继续运行,但应用需要执行onCreate() 从头开始重新创建 Activity。系统将应用从内存中释放,然后用户又重新启动它。进程和 Activity 需要重启,但传递到onCreate() 的已保存的实例 state bundle 对于完成此任务有一定助益。
冷启动耗时统计
在性能测试中存在启动时间2-5-8原则:
当用户能够在2秒以内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的响应很快;
当用户在2-5秒之间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的响应速度还可以;
当用户在5-8秒以内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的响应速度很慢,但是还可以接受;
而当用户在超过8秒后仍然无法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糟透了,或者认为系统已经失去响应。
而Google 也提出一项计划:Android Vitals 。该计划旨在改善 Android 设备的稳定性和性能。当选择启用了该计划的用户运行您的应用时,其 Android 设备会记录各种指标,包括应用稳定性、应用启动时间、电池使用情况、呈现时间和权限遭拒等方面的数据。Google Play 管理中心 会汇总这些数据,并将其显示在 Android Vitals 信息中心内。
当应用启动时间过长时,Android Vitals 可以通过 Play 管理中心提醒您,从而帮助提升应用性能。Android Vitals 在您的应用出现以下情况时将其启动时间视为过长:
冷启动用了 5 秒或更长时间。
温启动用了 2 秒或更长时间。
热启动用了 1.5 秒或更长时间。
实际上不同的应用因为启动时需要初始化的数据不同,启动时间自然也会不同。相同的应用也会因为在不同的设备,因为设备性能影响启动速度不同。所以实际上启动时间并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我们之所以需要进行启动耗时的统计的,可能在于产品对我们应用启动时间提出具体的要求
启动耗时如何获得
如果我们使用异步懒加载的方式来提升程序画面的显示速度,这通常会导致的一个问题是,程序画面已经显示,同时 Displayed 日志已经打印,可是内容却还在加载中。为了衡量这些异步加载资源所耗费的时间,我们可以在异步加载完毕之后调用 activity.reportFullyDrawn() 方法来让系统打印到调用此方法为止的启动耗时。有以下3种情况。
WaitTime:总的耗时,包括前一个应用Activity pause的时间和新应用启动的时间;
ThisTime表示一连串启动Activity的最后一个Activity的启动耗时;
TotalTime表示新应用启动的耗时,包括新进程的启动和Activity的启动,但不包括前一个应用Activity pause的耗时。
启动黑白屏
当系统加载并启动 App 时,需要耗费相应的时间,这样会造成用户会感觉到当点击 App 图标时会有 “延迟” 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Google 的做法是在 App 创建的过程中,先展示一个空白页面,让用户体会到点击图标之后立马就有响应。
如果你的application或activity启动的过程太慢,导致系统的BackgroundWindow没有及时被替换,就会出现启动时白屏或黑屏的情况(取决于Theme主题是Dark还是Light)。
消除启动时的黑/白屏问题,大部分App都采用自己在Theme中设置背景图的方式来解决。
然后在Activity的onCreate方法,把Activity设置回原来的主题。
这么做,只是提高启动的用户体验。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加快启动速度。
启动优化
减少LaunchActivity的View层级,减少View测量绘制时间。
避免主线程做耗时操作
黑白配优化
合理的初始化工作,耗时不必要的异步处理。
总结
启动速度优化也会涉及到布局优化与卡顿优化,包括内存抖动等问题。优化是一条持续的道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通过各种检测手段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对代码进行修改得到的优化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因为优化就是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我们平时在编码的过程中就需要多注意自己的代码性能。可能实际过程中优化并不会很顺利,不同的设备上可能表现不一样。我们只能结合对业务、对自己代码的了解去不断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