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法律无力逞凶,人们该何去何从?——东野圭吾
轻微剧透哦,建议阅读3分钟。
作为东野迷,这本书摒弃了一贯的推理是我始料未及的,开头便道出故事的缘由,没有故弄玄虚之意。
通过作者笔下刻画的诸多细节,将人性善恶间的扭转,法律与正义间的矛盾,推向了制高点。
失去妻子的重树与唯一的女儿相依为命,而这一切,在两名未成年小混混的出现后发生改变。无恶不作的伴崎与菅野多次强奸妙龄少女,汇摩就是其中惨遭蹂躏最终致死的那一个。汇摩的父亲重树伤痛欲绝,在神秘人的指引下,潜入公寓中,意外发现女儿散落的衣物和被凌辱时的视频。在看完女儿如同性玩偶一样在两个禽兽之手中死去时,作为父亲的重树痛不欲生,也许知道汇摩死亡时,重树的人生也跟着结束了。重树恨透了这两个丧心病狂的人渣,伴崎的出现使重树在情绪失控下,挥舞着菜刀,将其杀害。
重树在杀人前有所了解,法律上,国家对未成人是法外开恩,《少年法》的实施并不是为了制裁这些未成年人,当这些未成年触及到法律时,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是为了帮助这些人走回正道。所以,即便这类群体枪杀掠夺以至于更惨绝人寰的行为也只不过判处最高十几年的处刑,轻则三五年之后就可以继续走上社会。法律的从轻处分,使得很多未成年人并未意识到所作所为的严重性。
当法律包容未成年群体时,受害者和受害者的家属怎么宣泄心中的悲伤呢?就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便可以如此丧心病狂不加严惩吗?在人性道德的角度,重树要以父亲的身份为死去的女儿报仇,也许这是违背了法律的条例,但所有读者也许和我一样,期盼着最终的结局是杀死另外的菅野大快人心,可最终的结局是现实的,是符合当前法律的。
在复仇的不归路上,重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解读着当今社会中在法律面前,人们的态度。
未成年人的犯罪,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社会分工有关。伴崎的父母得知孩子死前做了犯法的事,母亲仍不愿相信这些变态之事是自己教育出的孩子所为,四处为孩子开脱,没有一丝为孩子不良的行为感到羞耻之心,而父亲则一脸无奈的表示,教育孩子都是由女人来管,简短的话语草草了事。菅野是典型的坏孩子,无恶不作,坏主意都是从菅野心里萌发得以实施。菅野的父母对孩子溺爱无度,以至于菅野不高兴便动手打父母的程度。在管教无方之下,父母允许未成年的菅野单独租房,为他们强奸犯罪提供了便利场所。在菅野逃亡的过程中,作为母亲并没有劝阻孩子自首获取宽大处理,而是继续包庇为菅野提供钱方面的后顾之忧。
这两名未成年,同样是早早辍学,走入社会后,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像是社会的弃儿,无人问津,以至于心理扭曲,无正确的法律意识,走上了惨无人道的犯罪之路。
和很多读者一样,我痛恨这两名无知的少年,我同情重树,我想任何一位做父母的人,看到自己的子女受到如此的凌辱,对其凶手,千刀万剐都不解心头之恨吧。
重树的杀人,从法律角度是不可逆的,但当法律与正义出现矛盾时,人们会站在哪边?
法律是维护社会治安,在现有的条条框框中,所有的公民不允许逾越,如触碰到法律的底线,将会面临着法律所带来的制裁。警察是执行法律的人,为了维护和平,他们愿为公殉职。可在执法的过程中,警察保护的不是受害人或受害人家属,而是法律本身!
法律是每一个公民自我保护的武器的确没错,可当超越法律的边缘,又或者法律在多数人眼中不存在公正性时,那接下来,衡量人心的标杆是正义!
正义一般是指人们按道德标准所应做的事,整体上看,大多数人们的观点认为公平即为正义。
法律保障的是集体的正义,被害人家属想要维护的是个人的正义,前者出于理性,后者出于情感。
站在社会的角度,试想如果人人都要复仇,社会岂不是变成武侠片中的江湖,法律就会形同虚设,说到底法律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而个人所遭受的苦难只能由当事人自己体会其中的悲伤与痛苦,法律根本不了解人性的脆弱。选择复仇是人之常情。这两方都是正义的,因而矛盾就不可调和,只能通过一方毁灭另一方而结束。司法正义当然重要,但是不能因为集体就抹杀个人正义。
最终小说的结尾极为压抑,值得深思。作为正义化身的警察,在执行法律条例的同时,向受害者伸出援手,也算是个人行为上的伸张正义。
东野圭吾:
这不是事不关己的事,某一天你或许就会成为书中的主人公。
那时,你手中的刀刃会指向何方?
这个世界不分国度,也从来都不是理想国,法律和正义不会划等号,而人也并非自始至终的纯善。
小编寄语:
此书评曾斟酌许久才得以呈献给大家,正因书中的故事对内心的冲击力极大,我无言遇此事手中的刀刃指向何方?愿世界和平,愿内心不再有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