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公司园区里新开了一家智慧餐厅。之所以称其为”智慧“,亮点在于大家可以自助选餐,每一种菜品都单独称重计费,餐盘和饭卡绑定后自动扣费,既省去了食堂大师傅盛饭的时间,也免去了拍脑袋算不清的麻烦。
午餐时间,诺大的餐厅里,除了几位在厨房中央热火朝天的颠勺大师傅外,只有零星的几位工作人员,正在为不会操作的同事答疑,当年那些站在档口盛饭的阿姨们,已全然不见身影。
显然,盛饭阿姨们已经被这套智能结算系统取代了。
同事们戏称:现在去隔壁餐厅吃饭,要格外珍惜那些笑眯眯为你盛饭的阿姨们!说不定在未来,真实的人类面对面为你服务,将会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了!
此言不虚。
自从来到我司,已经第N次看到某个岗位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了。先是智能工厂取代了一波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再是智能派单系统取代了一波指挥中心的派单员。之前总觉得远在天边的事情,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身边。
人工智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对很多职业来说,无异于一场致命风暴。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岁月的“折旧”,可乐终将变枸杞,从熬个大夜打个盹依然神采奕奕,到晚睡一会都要头晕乏力没精神,体力、记忆力、爆发力都在下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折旧”会越来越快,幅度越来越大,剩余价值越来越小。暂不说你怎么拼得过24小时加班都不知疲倦时刻精准的机器人,你怎么能拼得过那些一浪卷起一浪的年轻人呢?
就像推着一块石头上山,可能在山脚起步时你还体力尚佳,毫不在意。但爬坡过半,坡度渐陡,体力逐渐不支,巨石显得越发沉重,难以胜任。稍有不慎,就会重新跌落谷底,满盘皆输。
巴菲特有句很著名的论断:“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对于职业选择来说,这显得尤为重要:
找到既能稳定快速成长,又可以长期积累资本的职业,就像找到那条铺满厚厚白雪的长坡。它一定是资源增长快,但折旧速率慢的职业。只有这样,你的雪球才能持续的滚起来,越滚越大。
那么这种职业一定是只针对高学历高精尖人才而言吗?
并不。
很多985/211出身的程序员,在大厂精细化的分工下,像一颗定制化的螺丝钉,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性工作,几乎难以有经验的突破和积累,其实更像是一碗昂贵的“体力饭”;
但哪怕是Tony老师这样“技能型”的职业,如果有头部护理、皮肤护理、健康理疗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不仅能设计符合顾客个性的造型,还能帮助顾客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专业技能和训练经验也可以实现“滚雪球”式的积累。更不必说医生和老师这类公认年龄和经验属于加分项的职业。
这类职业的共同特征非常明显:职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于社交智慧、创造力、感知和有温度的操作能力,难以被人工智能快速“编码”,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能够积累出其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难以复制,很难被机器取代。并且,和其他职业相比,这些职业的职业坡道会更长:四五十岁的医生正当壮年,很多六七十岁的医生仍然活跃在一线。
当然,并不是所有程序员都在辛苦的推着石头,也并不是所有滚雪球的职业都没有琐碎的重复性工作,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内在的复杂性,就如同每一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那些迷失在繁忙工作中的时刻,不妨暂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在推石头,还是滚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