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着上香,求人和求己之间选着求佛,当年轻人涌入寺庙。这种现象不管是“阿Q精神”也好,还是孔乙己也罢,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和迷茫,本质上和鲁迅笔下的人物精神依然有着高度的契合,借用历史大家许倬云先生的话来讲,这是一个高度物质化和浅薄化的时代,物质繁荣的盛世背后,隐藏着“自我”意义的精神缺失。
根据旅游网站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三倍多,2月以后90后、00后年轻人,更是占到了预订门票人群的一半左右。而随着国内年轻人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寺庙游”的热潮,自然也吸引了媒体的注意。《新京报》3月21日就撰写评论文章,批评今天的年轻人不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指年轻人如果把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显然是“走偏了”。无独有偶,央视3月16日谈到孔乙己文学的时候也称,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
央视最后称,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当代青年,因为上香而网络走红的片面,也要理解和包容当代青年。发生这样的现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在这个大环境中,我们不妨也黄伟思考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来看一下,在上香的过程中,年轻人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要看到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中国共产党走过风雨百年,辉煌成绩背后离不开一个个热血青年的爱国情、报国志——在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在建设祖国时甘于奉献,在大灾大难来临时冲锋在前。什么是中国脊梁?这便是以青年精神铸就的中国脊梁。迈步新征程,还有许多未知的风险挑战,青年人不妨学习和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断学习中把牢思想关,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将爱国爱民刻在心里。要心怀鸿鹄之志,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年人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一百次空谈,不如一次实干,当代青年人要干出一番事业还需以实际行动拼搏奋斗。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让我们看到了奋斗的样子。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国家的规划里,群众幸福生活的模样跃然纸上,“纸上幸福”要飞进百姓家,就需要青年人的接续奋斗,积极进取,刚健有为,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心怀远大。面对问题、矛盾、挑战,青年人要不沮丧抱怨,不绕道而行,始终不屈不挠、昂扬向上、攻坚克难、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