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庆祝活动时,对党员干部作出 “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来这里也不可以随随便便” 的明确要求,深刻点出 “随随便便” 作风的危害,更重申了 “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的核心要义。从近年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来看,“随随便便” 绝非无伤大雅的小节,而是侵蚀党的执政根基、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 “顽疾”,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坚决纠治,以严实作风为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随随便便” 的现实表现:作风不严不实的突出病灶
翻阅各地通报的违纪违法案例,“随随便便” 的影子无处不在,其表现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决策 “拍脑袋” ,部分干部缺乏调研论证,仅凭主观意愿推进项目,导致工程半途烂尾、资源严重浪费。某县曾盲目跟风建设 “生态旅游小镇”,未充分评估当地交通、客源等条件,最终项目搁置,数千万元财政资金打了水漂,成为群众诟病的 “半拉子工程”。二是办事 “耍滑头” ,面对群众诉求 “口惠而实不至”,承诺时 “信誓旦旦”,落实时 “敷衍塞责”。有的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对群众咨询不耐烦,办理业务 “推一下动一下”,甚至设置隐形门槛,让群众 “多跑腿、白跑腿”,严重背离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三是交往 “没分寸” ,对管理服务对象的请客送礼 “来者不拒”,在 “人情往来” 中丧失底线,最终被 “围猎”、被腐蚀。这些案例无不证明,“随随便便” 看似是 “小事”,实则是作风不严的 “显性症状”,既害了干部自身,更损害了党的公信力。
二、“随随便便” 的深层根源:党性与责任的双重缺失
“随随便便” 之风滋生蔓延,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思想与制度诱因,可从 “病症”“病变”“病根” 三个维度剖析。其病症在于纪律观念淡薄,部分干部将纪律视为 “束缚” 而非 “保护”,未能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最终突破纪律底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廖俊波同志,他始终以党的纪律规矩为标尺,接待外地客商时既保持 “亲” 的温度,又坚守 “清” 的底线,用 “随和而不随便” 的言行,诠释了纪律对干部的 “护身符” 作用。其病变在于不担当不作为,“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凑合将就” 的心态,本质上是责任意识的缺失。这样的干部干工作 “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既经不起实践检验,更无法满足群众期待。而孔繁森同志秉持 “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的原则,将三分之一时间投入县乡调研,在深入基层中找准发展短板、挖掘潜在优势,用 “说到做到、真抓实干” 的担当,为 “不担当” 者敲响了警钟。其病根在于党性锤炼不足,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部分干部忽视理论学习,放松思想改造,导致理想信念 “缺钙”,行动上自然偏离 “共产党人的标准”。正如文中所言,唯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随随便便” 的习气,正是党性修养 “欠火候” 的直接体现。
三、根治 “随随便便” 的路径:以严实作风答好民生考卷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根治 “随随便便” 之风,不能靠 “一阵风”,而需抓常、抓细、抓长,从思想到行动形成闭环。
其一,以纪律为 “纲”,划清行为边界。要将纪律教育融入干部培养全过程,通过案例通报、专题学习等方式,让干部深刻认识 “纪律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同时,健全监督机制,把 “八小时内” 与 “八小时外” 监督贯通起来,让干部在受监督、受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真正做到 “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二,以担当为 “要”,树立实干导向。要大力弘扬 “共产党人最讲认真” 的优良传统,将 “真抓实干” 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标准,对 “马马虎虎” 的干部及时提醒,对 “不作为、乱作为” 的干部严肃问责。同时,宣传推广孔繁森、廖俊波等榜样的先进事迹,引导干部以 “高度负责、说到做到” 的品格,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其三,以党性为 “魂”,筑牢思想根基。干部要将锤炼党性作为终身课题,坚持 “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通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参与主题教育,不断补足理想信念之 “钙”。要时刻以 “共产党人的标准” 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工作中 “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从根源上祛除 “随随便便” 的习气。
作风建设关乎事业成败、民心向背。纠治 “随随便便” 之风,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永恒之责。广大党员干部唯有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在抓落实上 “不折不扣”,在搞调研中 “走深走实”,在服务群众时 “真心实意”,才能以严实作风交出不负组织信任、不负人民厚望的时代答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