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群里,有一位做小学教师的群友在做分享时提供了她所教班级里面的一个教育案例:我们班有个小女孩,总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一到合作环节就哭,说别人听不懂她说的话,还打自己,但只要我只辅导她一个人马上就好了。家里也特别宠爱她,真不知该如何引导她改正缺点,学会与人合作。
一学友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要打自己呢?”
小学教师解释说:“因为她心高气傲,认为她都会。但事实是她不会,其他孩子都做完了,她还做不完,于是打自己,或大哭,这时课就无法继续。”
是不是想得到表扬赞美?因为她听惯了?另一个学友接着问道。
“她总是需要每一个老师都关注她,都喜欢她。”教师回应着。
……
大家依然在对这个案例从多角度多思维的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但却形成了一个共识:小孩子打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心理现象。看似自残的方式,实际上是想要引起他人的广泛注意。当然也不排除她有自卑心理。这个小孩子不是说别人听不懂她的话,而是她想以她为主,她想为王。本质上是不懂得与人相处。
我们的成长,都曾经历了时间的灌木丛,而童年扎根在灌木丛的最底端,一刻不曾离去。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自卑与超越》里面说:“从我们刚刚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生活的意义”的探索。就算是孩子,也想弄清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
在儿童发展的前五年,已经具备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即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事情。此时,他们对于自己和社会所向往的发展模式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概念。
此后,他们就会利用自己对社会和自我的看法来关注整个世界。因为在儿童时期还不知道何为社会经验,所以需要有人对他们加以诠释,这样就逐渐赋予了他们生活的意义。
我们从现实生活中不乏会看到形形色色的许多实例,几乎所有的成年失败者,可能大部分都是儿童时期所孕育的错误意识,才导致走向弯路。
这种儿童时期产生的错误意识,归结起来不外乎这三种情景:第一种是由于身体缺陷而导致的心理障碍,第二种是由于被娇纵宠坏所产生的天然优越感的心理,第三种是因为被忽视、被排斥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经历了痛苦的童年,他们常常因为周围人的嘲笑、同情或挤对而变得更加自卑。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因为自己受到社会的侮辱而变得内向,并且还认为自己不会对社会有任何贡献,根本无法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那些被宠溺的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只索取而不付出,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因为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关照之中,他们已经没有了自立能力,也从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他们的脑海中除了自己别无他物,根本不懂得与人相处、合作的益处。当有困难出现,他们唯一想到的便是求助于人。
那些童年遭受冷落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关心和互助的概念,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从来没有这些名词。
我们可以想象出,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悦,总会高估困难的程度,从不去争取他人的帮助。
当他看到社会冷漠的一面就会认定整个社会都是如此。他们不会想到,帮助他人做一些事就可以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喜爱。他们连自己都无法相信,更别提相信他人了。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试错纠错中成长学习,你我都无一例外。
作为现在是成年人曾经是少年儿童的我们来说,可能大家都背负着不同的原生家庭和时代差异带来的烙印,我们自身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弱点和或大或小的症结,所以当我们作为家长面对规模宏达的教育议题时,我们在教育里迷茫困惑,也在教育里爱恨沉沦,更在教育里成长蜕变,最后才能在教育里浴火重生。
《自卑与超越》里就阐述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和措施:对那些天然缺陷的孩子给予平等对待,对那些被宠溺的孩子多一些锻炼,对那些被忽视的孩子多一些关心,让他们知道合作与奉献是真正的生活,也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希望我们自己作为孩子原生家庭的引领者时,能通过自我学习不断完善成长,从而为孩子们奠定一个基石作用 , 既而使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在引领他们自己的原生态家庭时建立起相对正确的认知与思维模式,尽量少走一些我们曾走过的弯路,这也是我们个体在为推动社会前进时能做到的“添一砖一瓦”的贡献吧!
当然,时代潮流总是日新月异变化的很快,面对诸多变迁,我们总是愿望很美好,践行很骨感,每一个人在世上行走,都可能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互相学习,携手同行,与人合作,不断成长,才会持续进步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