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怎么失败的?
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项改革,而且印象中感觉,改得非常成功啊。在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这项改革推进得非常猛,也非常成功。他的北魏帝国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权,是从草原上来的,现在统治中原的汉人。在文化上距离中原的汉民族差距很大。所以拓跋宏看来,向先进文化学习,改自己的落后面貌,有错吗?没有错,那差的就只能是决心了。但是孝文帝很年轻,偏偏不差决心,他的决心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把自己本民族的落后文化连根拔起。什么官僚体制、赋税制度等等,这些表面上的大事都不用说了,一切都照汉族人的改。但是这还不触及灵魂啊。你说,你要是在一个组织里发起了一项变革,你面对真正的难题是啥?你可能会说,那就是反对改革的人呗,他们是利益集团,一改革利益被触动,习惯被改变,于是成了改革的拦路虎。只要改革者把这批人遏制住,甚至干掉,改革才能成功。过去我们就是这样认为的。触及灵魂的呢?衣服,不要穿原来的,穿汉服。语言,不要说原来的语言了,说汉语。姓名,改成汉姓。皇帝自己姓拓跋,带头改成汉姓,以后姓“元”。原来的游牧民族的贵族制,改,改成中原汉族的门阀制,而且和中原汉人门阀通婚,确保再过几代人,你们想改回来都做不到。还有居住的地方,你们住在老家,老习惯想改也难,这样,搬家,干脆把都城从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搬到洛阳。搬到洛阳之后,拓跋宏再下令,说你们来的人,死后也得葬在中原,生是中原的人,死也得是中原的鬼。这种全面改造自己文明的力度,在世界历史上好像也是罕见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现在应该管他叫元宏了,他还把事情做到绝到什么程度?他甚至杀死了反对汉化改革的亲儿子,皇太子元恂。元恂死的时候,15岁。养到15岁的活奔乱跳的宝贝儿子啊,就因为反对改革,照杀不误。
改革成功了吗?
算一下时间。公元495年底孝文帝才成功完成迁都洛阳。四年后,公元499年,孝文帝就去世了。再过了25年,公元524年,北方就爆发了六镇之乱,再苟延残喘10年,公元534年,北魏就灭亡了。一个统一了黄河流域一百多年的强大王朝,就因为这次汉化改革,仅仅一代人的功夫,就灭亡,你能说这改革是成功的吗?
作为改革家的元宏,,为什么改革仍然失败呢?
首先我们看元宏改掉的是什么。那还用说吗?落后的文化、制度、习俗啊。真的是这样吗?一个成功占据了中原,而且统治了一百多年的文化系统,真的一无是处吗?所以,这并不是这次改革真正改变的东西。真正改变的是什么?是把鲜卑族的上层贵族和底层人民之间的纽带给生生地扯断了。原来鲜卑文化那个浑然一体的文化被改变了。原来的鲜卑民族,是上下一体的。下层的武士,虽然暂时很憋屈,是社会底层,但是有希望,鲜卑是战斗民族,靠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是能拼出一个未来的。至少有希望。但是汉化改革之后呢?留在北方驻守的那些武士,和住在洛阳的鲜卑族上层,就彻底割断了联系。皇帝要用儒生了,用文人了,用汉人了。他们这些驻守边疆的武士,彻底失去了上升的希望。比如北方六镇是鲜卑人为了防范北方柔然等游牧民族而建立的六个军镇,原来非常重要。很多拓跋族的重要将领在那里镇守。后来,柔然衰落了,北魏的军事重心转向了南方。北方六镇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了。再加上孝文帝的门阀、官制改革,还留在六镇的鲜卑大兵们,成了“被遗忘的人”。不仅如此,孝文帝还学会了汉族政权发配罪犯的制度,把很多罪犯发配到六镇来充军,弄得这里越发乌烟瘴气、纪律松弛。克扣粮饷、欺压士兵的事情,越来越多。六镇这些军人,说起汉化改革来,都是一肚子怨气。终于公元524年,这些绝望的士兵起义了,六镇之乱爆发。驻扎在六镇的士兵们虽然被人遗忘,战斗力可不弱。北魏调中央军来镇压他们,却被他们打得大败。中央军主力基本被消灭了。所以,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一代人时间内就落到这么个下场。
所有变革者遇到的真正难题是什么。
因为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拿来好的,丢掉坏的,一切决策都显得很容易。但是一个变革者真正要做的,不是去超市选购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要在两个系统之间做转换,把一个行之有效的旧系统,改造成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新系统,这个难度系数就太高了。所以回顾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个真正的行动者,眼里不只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他还要看到那些被丢掉的东西,是不是被放在了一个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