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辜鸿铭、民国、学霸、狂放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知道辜鸿铭的时候我还很小,几岁已经不记得,只知道看到这个名字很纠结,因为“辜”字我还不认识。好在会用字典,查了半天弄明白了这个姓怎么念。随后便知道了很多他的奇闻异事,以那个年纪的我来看,这简直就是个神一般的存在。
当时我印象最深的是辜鸿铭精通各种外国语言,在北大当教授,见英国人用英语骂,见法国人用法语骂,总之见着哪国人就用哪国语去骂……这不仅是个学霸,还是个无比嚣张的狂人。
于是,我对辜鸿铭有了很深的“感情”,因为他对我的帮助太大。每每和身边的人说起辜鸿铭,基本没人知道,再一讲他的故事,让听的人基本都进入崩溃状态,这老头太牛逼了,讲着他的故事自己都感觉牛逼。于是,靠着这个大学霸,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很有优越感,虚荣心爆棚,从此走上了不断看书学(zhuang)习(bi)的道路。
这对启蒙阶段的我意义重大,在还没有什么是非观念的时候,心无旁骛的去接受一个人的各种经历,可以感受到更多纯粹而客观的东西。这和带着各种主观意识去判断一个人,那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有人诟病辜鸿铭喜欢小脚,于是大呼:“我是不会喜欢这种人的”。你爱喜欢不喜欢,雨果还睡别人老婆呢,那能怎么样呢?影响他成为大文豪吗?辜鸿铭也一样,喜欢小脚怎么了?耽误他成为那个时期学贯中西的学者吗?拿一些历史局限来评价人,只能说眼光太片面,视野太狭隘。
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不好的咱自己心里明白就行,小脚那是摧残女性的封建陋习,睡别人老婆那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仅此而已,这只会让辜鸿铭和雨果这样的人更鲜活和真实。
向学霸学习
带着这样的认知,我从少年时期就知道了当学霸的好处,于是,在看完《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遗老:辜鸿铭》以后,我决定模仿学霸的学习方法,开始买英文原版书来看,第一本买的就是狄更斯的《双城记》。结果——一点儿都不励志——那本英文原版书,我一直也没彻彻底底的看明白过,于是第一本最终变成了最后一本。所以向学霸学习很失败,但学霸的方法还是应该普及一下。
其实辜鸿铭能够会那么多语言跟他所处的环境和经历关系密切,他母亲就是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辜鸿铭父亲的老板英国人布朗很喜欢他,从小就教他读莎士比亚,10岁的时候还把他带到了英国,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留学之路。这期间他拿下了13个博士学位,精通9种语言,简直比欧洲人还了解欧洲文化。
学霸把自己炼成了块钢,极其精良。这种学习经历想想就可以了,基本没有什么可模仿性。但是为什么还要普及呢?我想普及的是三个要点:
一是良好的环境——不局限在语言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二是最好的资源——要有莎士比亚级的好东西,不怕不懂就怕不好;
三是领先的刺激——比同龄人学的多、学的好,这样的启蒙会带来一生的学习动力。
这是辜鸿铭,也可能是你我,更希望是你我的子女能够享有的学霸待遇。
文化大使
在清末,有这么一个人,能让中国文化衔接西方世界,应该当宝贝一样对待,可是辜鸿铭却仅仅在张之洞的手下做了幕僚,主要工作就是翻译,当然也会处理一些洋务。一干就是二十年,这简直就是巨大的浪费。现在我是无法揣测辜鸿铭是什么心态,但我想是不会好受的。
虽然在此之前他翻译了很多中国国学典籍,在西方世界弘扬了中华文明。但远远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价值。后来陆陆续续的和各种世界文化也有交流,但那真的不足挂齿,很难称得上是成就。
所以这么一段经历在我看来就是个文化大使的活儿,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你说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吧,也有那么点儿意思,但是留下的东西真的虚无缥缈。按照辜鸿铭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和钻研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应该是可以成为一代大家的。但他真的没做到,是个人性格的局限还是说他被历史局限住了?不做妄断,只能心怀惋惜。
在我眼中他还真就不是遗老
之后辜鸿铭也算是正式进入仕途,被授予了一个类似进士的功名。还在宣统时期做了一段时间外交部侍郎,也就是外交部副部长。看着官挺大,但是那个年代的外交部……脑补一下,应该不是很给力。
接着他的遗老形象就要粉墨登场了,这也是辜鸿铭给人的普遍印象。清末那会儿,大家都小辫儿加马褂,辜鸿铭是西装革履小分头的。人家都不留辫子了他留上了,人家都西装革履了,他把马褂穿上了。大家都革命的时候,他跑去支持张勋复辟了。
好好的一个文化大使就这么被扣上了遗老的帽子,很多人对他怪诞、荒唐的定义也由此而来。但我始终不认为他是一个荒唐的遗老,那只是他无奈的表达张狂的方式。辜鸿铭一生著作不多,还大多是英文的,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德国。在国人眼中他算是个外国人吧?在外国人眼中他却代表了中国文化!他以遗老姿态的坚持,也许正是他想维持的那种,中华文明完胜西方文明给他带来的尊严。
如果当时的中国和西方社会可以平等对话,张狂的辜鸿铭也许就不必用极端到看似荒唐的手段维持那份荣誉,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平静的文化桥梁,产生更多文化上的贡献。也许他真的会得到诺贝尔奖,而不是被谣传获得过提名。
也许吧,也许……
辜鸿铭,看似狂放的一生,心中又会有多少无奈慨叹……
当他人生最后一次想要站在文化浪潮上的时候,终于重病弥留,他最后看向这个世界的表情会是嘲弄的冷笑,还是黯然的神伤?我想会是后者。
——END——
备注:这本书应该已经没得卖了,豆瓣上都没有,为了纪念一下,我刚刚把书的信息放了上去,表表对辜先生的敬意。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关注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