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豸
今天,我们有很多人都觉得过春节没意思,没有小时候有年味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有一些方面的仪式感变得简单了。
还说春联,现在每到春节之前,卖春联的有得是,各种规格、各种款式的应有尽有,比过去手写的要华丽得很多,花钱买回来一贴了事,比过去简单太多太多。
人就是这样,什么东西来得太容易,就变得不再珍贵,就连贴对子也变得简单起来,用透明胶带呼呼啦啦,几下就可以搞掂。
过去没有透明胶带,贴对子前,得先打好浆糊。记得小时候,生产队每人分三斤白面,除了蒸馒头包饺子,还得预留出初五和元宵节包饺子用的,就没有多少宽余了。因此打浆糊也得算计着来,还要兑上玉米面。玉米面比较粗糙,兑多了粘性不够,春联贴不住,所以要有合理的比例,其实根本省下不了多少,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穷困,还有老百姓节俭的习惯。
上文写到贴春联最好的时间是日出卯时,可是在东北老家天亮得晚,这个时辰太阳刚刚出来。外边还很冷,浆糊刚刚刷上去,还没等往上贴春联,就被冻在墙上,根本粘不住。所以人们只好选择中午分时来贴对联。
记得有一年,父亲允许我跟着贴对联,我一时兴奋得直跳,刚吃完早饭,就拿着钥匙开大门,可是大门的锁头被冻住了打不开,我就张嘴对着锁头哈气,想把它化开。哪曾想一不小心,舌头碰到了锁头上,一下被冻住了,结果给粘下一块皮去,还好没出血,但是吃东西还是有些痛。这个往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过去贴对联这个环节是很被人重视的,一般都是家中男主人完成,女人和孩子是不能参与的。不过我小时候,处在“十年”之后,已经没有那么讲究了,我和父亲一起贴过对联,后来再大一点,就由我和哥哥来完成了。
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除了贴春联外,还要写上一些春条,尤其不能没有“出门见喜、抬头见喜、泰山镇宅”这些。贴的时候,“出门见喜”必须贴在大门对应的前方,只要一开门就能看得见。不难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但实际上,见没见到喜不知道,这四个字倒是看到了。
“抬头见喜”要贴在堂屋比较显眼又很容易被人看见的地方,寓意早晨一醒来睁开眼就能遇到好事。“泰山镇宅”则要贴在房山墙上,“泰山镇宅”,寓意一年里家宅稳固太平,安如泰山。
“太公在此”则更有来历,源于封神演义的传说,说是姜子牙封完了神。偏偏没有自己的位置,只好站在灯笼杆下。本来还有“诸神退位”的下句,但之所以不写,怕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神明,所以寓意隐藏其中。这也算是祖先的聪明智慧的表现,既不想得罪神灵,又想借助神灵,这可以说是以神治神的高妙之处。
所以,写上这样一句“太公在此”,意思是告诫诸如申公豹一类不讲“武德”的神,要“耗汁尾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