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无法像了解一个虚构人物一样了解一个现实人物。
对于文艺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只要作者写得足够好,只要你作为读者愿意解读,那这个人物的本质特征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他最深层的渴望,他最大的恐惧,他整个人格的核心支柱,你都可以了解。
而对于一个现实中的人物,你永远做不到这一点。
你窥测不了别人的内心,别人也不一定对你说真心话。你对那些现实生活中和你打交道的人的了解,归根到底是一种模模糊糊的了解。
那么,假使有个人愿意向你袒露内心,告诉你他的全部秘密,你又真的可以了解他吗?这个人倒真的存在,那就是你自己。
但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你多少次为自己的某个选择而惊讶了?你多少次为自己的某个怪想法而惊讶了?给定某个情境,你确定自己会如何反应吗?比如,地震来临时,你会向当年的"范跑跑"一样飞快地独自逃命吗?你觉得你不会,但你确定吗?
我的意思是,你无法真正了解一个现实中的人物,不管是别人,还是你自己。因为人性就是各种杂质的混合物,它是一片混沌,表现出一种随机倾向。
但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不是这样,它是一种纯净物,它代表着一种确定性。你可以知道一个虚构人物在相关情境下会如何反应,它也必然会那样反应,因为它代表着某个确定的理念或主题。
而历史人物介于现实人物和虚构人物之间,他曾经是一个现实人物,但随着时间过去,他慢慢蜕变为一个虚构人物,变为一些观念和象征。
既然虚构人物和现实人物有这么大的区别,那么,当我们创造一个虚构人物时,我们真的是以现实人物为原型的吗?
我们能塑造一个逼近现实人物的虚构人物吗?不是不可能,但很难。如前所述,现实人物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混合物,你如何把它固化到作品里,成为一种确定性?如果真的把它写进作品,它还能够代表那个现实中的人吗?这种文艺无法描摹现实的困境,倒有些类似于《庄子》中"凿七窍而混沌死"的寓言。
其实,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创造虚构人物时,我们并不是以现实人物为依据,我们是以一些已存的人物原型为依据。
这些人物原型并不是活生生的人,它们是一些人格特征和观念的集合。
我将要写的这个《人物原型录》,就是以各种人物原型为线索,来点评文学和影视作品(也许还包括游戏)中的各种虚构人物的。
不用讳言,我写这个专题,是受到了一本书《经典人物原型45种》(维多利亚·林恩·施密 著)的启发。但我个人觉得,我的人物原型的分类要比该书更加细致。
我同该书一样,也使用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作为各人物原型的代表人物。为什么不使用中国神话?我倒也想过,但希腊神话更成体系,其中人物的特点也更加分明。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来,《人物原型录》主要是供文艺创作者(包括我自己)创造各色人物时翻阅用的。那普通读者如何对待这个专题里的文章呢?
很简单,觉得好看就看,觉得不好看就别看。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