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给我留言,说25岁的自己很迷茫,问我25岁的时候是否也有同感。
我回答她,25岁那年我和你一样,迷茫到辞了职和闺蜜旅游了30天,走了好几个城市,然后重新回归职场。
有时候停下来休息,不见得是坏事,反而放松的状态更容易重新梳理自己。
独处是一种能力,能让你更深的认识自己的软弱和缺乏,也更清楚的知道该以何种姿态重新出发。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面对的环境和压力都不同,有疲惫和困倦感是非常正常的。
没有人永远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奋斗不歇,适当接纳自己的无助软弱远比看着别人成功而暗自神伤来的重要。
1、找到你擅长的领域
知识付费的时代,在一个500人的社群做课程分享,如果按收费100四节课来算的话。也就是5万。
这四节课可以是连续四天,也可以是分四周来完成。但是无论如何,只需要投入四天的时间就赚到了别人羡慕的收入。
一个月只要维护2个这样的社群就可以赚到10万,还收获了一大票追随者。
但是细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分钱是赚的容易的,别人分享背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一次次的打磨和重复,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努力的样子不是一次短短的40分钟分享所能够展示完全的。
那些月入十万的人,很可能关起门来,唯独向自己敞开的那些辛苦和无助,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孤独。
当你羡慕别人成功的时候,或许可以停下来找一找自己有什么能力可以祝福其他人,很可能在你擅长的领域你一样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比起月入十万,过得开心愉悦更重要。在金钱和生命面前,生命的价值一定优于金钱。
2、跳出舒适区,为自己设定目标
学习是对自己投资的最低成本,也是回报收益最大的项目。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去追随偶像的步伐,生怕自己被别人甩开几条街。
其实拉开和同龄人距离的不是收入,而是舒适区。如果你永远都处于惬意的环境里,温水煮青蛙。毫无防御的松懈常常是最致命的,因为你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舒适区里的人其实并不快乐,环境容易让一个人失去斗志,不知道自己为何努力,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没有目标和方向感是最容易消磨一个人的斗志和激情,继而陷入焦虑和恐慌的恶循环中。
只有不断突破舒适区,去做一些新的尝试,通过尝试重新建立自信心,找回愉悦感,那么对目标执行起来也就变得清晰明朗。
下面与大家分享扎克伯格是如何不断跨越自己的舒适区,达成自己定下的目标。目标不在于大,在于喜欢且坚持。
2017年扎克伯格个人挑战:与美国各州民众交流。
2016年挑战开发一款能控制家庭环境的人工智能助手以及全年跑步587 公里。
2015年挑战每个月读2本书。
2014年个人挑战:每天至少写一封感谢信。
2013年个人挑战:每天都能跟一个facebook之外的人会面并认识。
2012年坚持每天写代码。
2011年挑战只吃自己亲手屠宰的动物 (基本是素食主义)。
2010年挑战学中文。
3、做那件让你感到开心的事情
找到那件让你开心的事情,去享受它,并且试着坚持做下去,看看时间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爱迪生从小爱好实验,最终成为大发明家。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最终成为大书法家。
达芬奇从小喜欢画画,最后成为画家。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引起兴趣,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
凡高对艺术的追求高过一切,死前也不忘多作一幅留芳百世的画。
每一个成功伟人,在他有所建树的领域,都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虽说成功的领域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为此付出的精力和努力。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如试试这三件事情。
1、找到你擅长的领域
2、跳出舒适区,为自己设定目标
3、找到兴趣,为此坚持。
不知道这篇文章有没有带给你们一些思考,希望迷茫中的你可以尽快走出迷雾。
愿我们都可以接纳自己的软弱,也给予自己成长的时间。
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是如何走出迷茫,让我们在这里相互鼓励,陪伴前行。
我是Esther,有信仰,爱生活,北漂11年,现居住于深圳,出版《幸福的多元方程式》,借着文字和你分享成长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