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二年级,有一次对我说:“爸爸,我不想学习,我不想在XX学校上学了。”
我很紧张,按平常的性格,她只有想着拿奖状,没拿到会这么失落,现在她的失落不是在开玩笑,是真的烦了。
她的学校是所私立学校,在两市的交界处,围绕着这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建起了一座文教城,但地理位置是真的不好,不管是从家里还是从上班的地方,送孩子都是件苦差事。一年级的时候她奶奶在文教城租了房子,二年级在学校正对面买了公寓,不为别的,就为了让孩子多睡半小时。从一年级开始,早6:50前必须到校,一日三餐在学校,晚上8:40接回,再做做作业,睡觉9:30,不算国家法定假期,周五下午3:00离校,周日下午3:00前送回,周末再学点别的,书法、美术、英语、口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要是我,我也不想上了。
道理都懂,要开导,不能生硬,也不能表现出过于感同身受,小小年纪正是三观养成时,厌学了就麻烦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行,按她这个年纪,我能把“大中华区”这个概念讲清楚就不错了,我得说点她能听懂的,即能保持权威,又能照顾感情。
那这就要从根上找问题了,不想上学多半原因是太累了,每次回小区周边的公立学校孩子玩的都很疯狂,我能感受到她的那种羡慕,如果解决了她的娱乐问题,问题应该可以解决大半。
“你们学校有小朋友转校吗?”
“没有,还有两个新转进来的,胡xx和张xx。”
“他们为什么转进来,是原来学校不好吗?还是XX学校更好?”
“当然我们学校更好,上次我在楼下和xxx玩的时候他都三年级了,《小鹿斑比》都背不下来!”
“那你还想转校,如果你现在转校,从幼儿园到现在的一切辛苦,都白费了,你一走,马上有人来填补你的座位,你这个班长我看也是当不了了。”
“不要!”
“而且你的奖状墙就此终结,再想要同样的奖状可就难咯。”
“不要!!”
“那这么吧,你先上着,奖状你也努力争取,咱们回家定一个规矩,多少班级奖状可以换什么东西,多少部级奖状可以换什么东西,多少校级奖状可以换什么东西,好不好?”
先稳住了孩子,但有一个终极问题摆在我俩面前,那就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功名利禄?为了精神富有?为了家国大业?
不对,学习,和舞蹈、乐器、书法绘画等所有艺术类一样,都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存在,无关学历,无关高低。
试想一下,如果人不吃不喝不睡也能活着,有多少人愿意当个植物人,完全放空自己,人还是需要在温饱解决之后给自己尽可能的创造好的精神世界,欣赏自己,欣赏别人。
两个完全陌生的人要开始交往,学习的能力的直接表现就是知识的储备,人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互相知识的交换完全可以满足自我的幸福感和取悦他人的成就感。学习效率越高,知识储备越丰富,与更多的陌生人群契合度越高,反过来知识的交换越频繁,学习效率越高,知识储备越丰富。作用到自身,选择也更多,如果某个人有无穷的知识,那么他必将拥有不受限的人生。三千年前孔夫子,以肉身至圣,靠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几千年的探索让我们发展至今对为什么学习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我真的想对我闺女说:“别想别的,好好上学,挣钱给你妈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