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是这两年比较火的词语。去年我在樊登读书会里也听了樊登解读同名书,模糊记得大意就是如果想成为行家,需要刻意练习,而不是简单重复。听完后就没有然后了,并没有什么卵用......
今天听了李善友教授又一次梳理“刻意练习”,脑细胞间多了一点点沟回,进一步引发了些思考,并希望能付诸行动。与《异类》中的“一万小时理论”不同,刻意练习突出了“刻意”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义重大,不然很难解释同样是一万小时,为什么极少数杰出成了“家”,而大部分依然表现平平,摆脱不了平庸。
清晰的记得高考那年,离高考还有一周的时间,学校放假好让同学们自行调整最后的复习节奏。有一天我到学校做最后的知识框架梳理,看到同班一位平常非常刻苦努力同学在教室奋笔疾书,好奇地走近一看,我的下巴都要惊掉了——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她用非常宝贵的时间在抄课本后面的英语单词、英文音标、中文解释,而且只字不差的抄。看到她笃定的眼神,我默默离开,忍住没有置评,实在担心善意的提醒更会让她乱了方寸。她的高考结果可想而知.....
可见, 时间并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长年累月重复工作并没有成为行业的生产线专家?为什么大部分成都人一辈子打麻将也不见得是高手?投资人与投资家的区别是什么?创业者与创业家的区别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其中的区别呢?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我们搞清楚了到底我们要学习什么?刻意练习是如何刻意地练习什么呢?如果这两个问题没理清,那学习就变成了单纯的知识堆砌,我们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查理.芒格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穷查理宝典》)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能力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这正好突出了发明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通常认为,开了20年车的老司机,一定比只开了5年的新司机更擅长开车。可是研究表明,一旦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千万别做舒适区里炫技的小猴子。
刻意练习方法论:1. 创建模型; 2.刻意练习; 3. 及时反馈
1.创建模型。专业人士在基础训练时,学的是什么?学的是套路、桥段、模式。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万维刚的《万万没想到》)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在于掌握的套路的多少。面对复杂情况,专家眨眼之间就能做出判断和决定。因为他们有清晰的模式识别。比如离婚的模式:是否蔑视对方; 团队合作的模式:发言是否平均; 撒谎的模式:瞳孔是否放大。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发现或创建专业领域背后的模型。
2. 刻意练习。找到专业领域的模型,或者说是核心算法后,再附上大量重复动作。
3. 及时反馈。在刻意练习中,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之快。练习的目的是将套路“内化”到大脑中,错误的练习危害极大。所以需要请专业的人士以旁观者的身份给予及时的反馈,避免自以为是走入“歧途”。
总之,高手与普通人的本质区别就是高手拥有 长期 正确 训练 所获得的特殊脑神经结构。
刻意练习的其他注意事项:永远不要停留在舒适区;学以致用才是有效的学习; 请教练和导师很有帮助。
我要刻意地练习什么呢?
1. 养育孩子方面:模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不吼不叫,和孩子平等沟通;
2. 学习提升方面:学习高品质的思维模型。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要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不流于表面、不道听途说;不盲目追求学习知识的数量,要重视质量;多写文字梳理复盘;多接触高人。
3. 学以致用,吾日三省
4. ......
日后带着这样的认知上路, 慢慢来, 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