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瑞典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揭晓了今年诺贝尔奖的得主,摇滚歌手鲍勃.迪伦成为黑马。苦了村上春树又一年沦为诺贝尔的陪衬。委员会的这个决定让大众一头雾水,为什么让一个75岁高龄的摇滚老人摘得桂冠呢?于是笔者也怀着同样的疑问,踏上了寻找答案的历程。
探索鲍勃.迪伦
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鲍勃.迪伦是一个曾对摇滚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音乐人。他的一曲《Konckin’On Heaven’s Door》被无数音乐人翻唱,至今还回响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他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他有过很多段支离破碎的婚姻,也曾经堕落,但是这都无法阻止他一次又一次的重回巅峰,一次又一次的让世人为他的才华所折服。他曾经编纂过许多反战,追求社会公平的歌曲,他的代表作《Blowin in the Wind》就是写给美国民权运动和反越战争的作品。歌曲开头的各种隐喻,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不理解和控诉。歌词中重复的飘散在风中又指引人们看看已经散落在天空中的和平,去追求,寻找,把握它。另一首《LIke a Rolling Stone》则是极大地影响了摇滚乐的发展,引领了“嬉皮士”运动,歌词中包含的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叛逆是当时嬉皮士们的精神语录和生活指南。
迪伦先生的歌给我很大的触动。首先他的歌词很有特点,大部分都采用了现代诗歌的AAB CCB格式,习惯于开头用不同的暗喻来反映核心问题,最后用一种带有很强个性的重复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其次他的歌词很有哲理,很值得反复咀嚼。比如他一首歌曲中的“徽章”、“猎枪”都指代着什么,听着他的歌声,不自觉的就会陷入沉思。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有毒”。而且迪伦先生的作词非常文艺,一点也不输于其他的所谓文艺作家,而且这种简短的清新比那些长篇措辞的文章更让人留恋那种黯然神伤的感觉。最后,迪伦先生的歌词风格多变,在歌词中他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时而是叛逆的少年,时而是富有哲思的诗人,时而是犀利的批评家,这让世人了解了一个多面的鲍勃迪伦,也释放着他满的快要溢出的才华。
鲍勃迪伦的得奖,偶然中有一种必然。笔者的一位老师老师曾经说过:声音能给予人比文字更加直观的感受。加之鲍勃迪伦又是一位充满哲思的诗人。这决定了他的作品注定不只是简单的表达着情情爱爱和自由宣泄,而是多了一份警世的克制。他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充满含义,都是能给人以一些什么思想的。这也就与文学的启迪人知的职能效不谋而合。此外,迪伦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影响力也给了他很大的加分。博得诺奖评委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
诺奖的归属意味着什么
诺奖的归属,实际上反映出很多问题。
首先是歌词到底算不算文学。词是宋朝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他长短不一的句子意在配合音乐演唱。可以说是最早的歌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宣泄自己的不满,歌词已经不再是旋律的陪衬,而是逐渐反客为主。甚至有很多音乐人直言:先写好歌词,再配合歌词作曲。配合文字的声调和节奏,将音乐做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这就涉及了音韵学,无疑又把歌词的创作拉高了一个档次,被衬托出一种独特的高贵气质,让歌词距离成为一种学术越来越近。从文学定义的角度来考虑,歌词中有作者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各种各样的想象,这也符合了文学的本质和特征。所以我认为,歌词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且当代大众也越来越接受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来出现。
其次是大众阅读口味和阅读习惯的变化。曾经我们喜欢坐在窗边,花一个下午去细细的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可是现在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阅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曾经一本书很沉,但是现在我们只要携带一个几百克的电子书阅读器即可。一本书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即可翻完,然后写下一些表层的感受。很少去把它在反复咀嚼,挖掘其中深层次的内涵。这也就是所谓的快餐式的阅读,“顶饿”却没有什么“营养”。而歌词虽然看上去简短很容易创作,但是真正有水平的歌词都是浓缩了作者人生智慧的产物,而这种智慧通过听众反复聆听,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而后逐渐暴露出来,给人以更深的感触。所以大众更加接受一种“简单阅读”,即阅读一些简短的通俗的文字内容,然后通过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经历,引起共鸣,体会到文字内容中包含的内涵。这种阅读方式更加的亲民,也更加的容易引起人的阅读兴趣,传播作者的思想。往往阅读这些内容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且读者自由回复,自由传播,社交平台的发展也为这种阅读方式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鲍勃迪伦则是歌词创作中的佼佼者,乐曲附和也比较到位,自然会引起评委的注意。
最后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其实笔者个人认为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首先一支歌曲的创作,负责的,认真的音乐人可能几个月才出一首歌或者一年也只发行一张专辑。而一部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是要经历很长的年月,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孤独和默默无闻,才能做到一鸣惊人的。最后在文学界的最高荣誉的争夺中,长年累月居然不敌一瞬感觉,未免太不公。而且歌曲唱的好,很容易就会走红,密密麻麻的字很可能只会换来别人一个不屑的白眼。所以有才情的人都去写歌了,谁还会安安心心的搞文学创作?这样下去,传统文学很可能被扼杀,沦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简单阅读”的各种产物。(如朋友圈推送,长微博)。而这又牵扯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的问题,是否需要进行更细化的划分,分出不同领域的奖项?还是对提名者进行创作鼓励补偿?这又是另外的问题了,因此不再赘述。
个人对村上春树又一年陪跑的看法
那天晚上,微博上又转起了各种村上春树的段子。
连年被黑马击落,个人觉得村上春树应该对诺贝尔奖死心了吧。一个作家最需要的是大众对他的认可。而这个家喻户晓的日本作家已经不需要再去取得这个了,现在连零零后都知道用村上春树的句子在空间里面发文艺说说。而至于奖项,他已经荣誉缠身,更何况,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来,他并不是一个追求名利的人,得了诺贝尔奖也只是会养活一批印刷厂,并不会为他的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村上春树近两年的低调也对他的落选不无影响。最重要的是,大众对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可能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对于作家来说,有自己的风格是很好的事,但持续更新自己的风格才是最重要的。而村上春树的文字风格有些千篇一律,一眼就能认出的“村上体”很容易让大家读不下去。
总之,期待明年的诺贝尔之争吧。
�{��,�Wq�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