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家传媒”推送了一篇题为《一位父亲的反思:我用漫长的22年,把儿子变成了陌生人》吸引了我。文章开头用了李嘉诚的一句话作为题记: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本文讲述了一个事业成功的父亲,发现曾是“心头肉”的儿子,在自己日益成功而忙碌的身影中,彼此越来越陌生后,努力做回一个“好爸爸”的心路历程。值得各位家长用心品读。
读完此文,感触颇深,虽说自己不是成功的父亲,却是每天早出晚归忙碌的父亲,儿子读高中了,几乎没有时间交流,很少一起游玩,加上女儿的到来,分散了我们更多的精力。时间花在女儿的身上远比儿子。从外人看来,这是一种偏心的行为,不知道儿子是否会有这种感受。没有就好,有也正常。
曾经,我的兄弟姐妹就有过评价父母存在“偏心”的情绪,因为我是家庭中最小的一位,在他们看来,父母眼里只有我,不爱他们。有段时间常与父母怄气。直到各自成为人父人母时,才真正理解父母的行为。
其实,作为父母对待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孩子越小,花的时间与精力自然多,因为小,才需要时间去照顾,当孩子渐渐长大,自理能力增强,父母相对比较放心,所用的时间和精力也就相少一些。如果孩子年龄相差比较大,父母花在不同孩子身上的时间差别就大了。小一点的孩子受父母关注的时间多许多,大孩子曾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现在却只能排在次要关注位置。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那个大孩子曾经也是全家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位,第二个孩子的情形只是重复第一个孩子曾经享受过的经历。
或许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大孩子哪里记得小时候父母是这样对待他的。看着“区别对待”,哪能理解!?有时候,旁人还会故意“挑拨”一下:“看,你爸妈多疼妹妹呀,好偏心哟!”原本这是一种玩笑,或许大孩子信以为真,如果我们不及时与大孩子沟通,让他感受父母对他的爱。他心里有可能会留下心结。我觉得有必要化解这种可能性。
文章讲到,得到孩子的心其实成本很低。我们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带着孩子做几件标新立异的事,博得信任、赢得尊重,获得孩子的源源不断的好感。
我觉得融洽一家人的亲情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全家参加户外活动,让大孩子多照顾弟妹,在交往互动中,体验父母带弟妹的辛苦。感受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辛苦的照看和无私的付出。培养大孩子的感恩之心,拉近亲情关系。让孩子在成长路上,多一分体验,多一分理解。
今天,我们一家出动了,玩得很开心。哥哥把妹妹照顾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