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发现的。一天,詹姆斯跟他的好朋友卡尔森打赌说“不久之后,我会让你养上一只鸟”。卡尔森说“不可能,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在卡尔森生日那天,詹姆斯送给他一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说:“这个不会影响我的想法,我只当它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而已”。卡尔森没有想到,之后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受他的控制。只要有客人来访,看见卡尔森书桌旁空荡荡的鸟笼就会问他:“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解释说:“我从来没有养过鸟,那只是一个礼物。”然而,每次客人来都会问他同样的问题,他就将来龙去脉向人家解释一遍,同时接受客人好奇而困惑的眼神。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只鸟放在笼子里,他终于养鸟了。这正是“鸟笼效应”的结果。
卡尔森为什么会屈从于“鸟笼效应”,改变自己的行为呢?那是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鸟笼里面没有鸟要容易的多。实际上,“鸟笼效应”就是一个逻辑问题。如果挂一个精致的鸟笼在房间里,主人面对的结果只有两个:扔掉鸟笼或者在鸟笼里养一只鸟。
鸟笼效应起作用的原因,一是思维定势,二是群体思维。
人们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和已有的规律形成思维方式。在做判断的时候,习惯按照以往的经验行事。客人在见到卡尔森的鸟笼后,按照思维定势进行主观判断:鸟笼是用来养鸟的,有了鸟笼没有鸟就变成奇怪的事,人们无法理解卡尔森说的“鸟笼只是一件工艺品”这种例外的思维模式,一次次的疑惑和不理解之后,卡尔森也只好遵从思维定势,以此打消客人的好奇和疑惑。
另外,个体总是会受到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也就是从众压力,产生从众心理。即使象卡尔森那样的科学家,为了给自己减少麻烦,也只好做出符合众人期待的行为。
生活中“鸟笼效应”也无处不在:买了张高级书桌,就想给它配一把旋转皮椅;买了条新裙子,就想配上双好看的鞋子;总之,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鸟笼,想着怎样填满这个鸟笼,然后不由自主的朝其中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