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你埋怨总是说着德性,认为这在这个世界上属于陈腐的东西,哪有人真正希望看见这些,他们更愿意看那些轻松娱乐的东西,并从中获得收益。
如果说扎哈洛娃含着泪朗读维索茨基的诗歌,不如沈腾和马丽更能让你获得片刻的情感放松,能够理解。生活本来就是不轻松和轻松构成,活着已经很艰难了。但是,如果承认,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用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语抹杀遭受苦难而没有感受到人生幸福的人,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感同身受,不是要求,而是一种建议。
认定德性毫无价值,抹杀了太多人类智识上的进步。德性,包含的是人类品质的精华,而不是那些简单轻松的欢笑能够抹杀替代。至于道德,今天的要素中,掺杂了社会思潮中的不正确思想,但是,从来它就是一个指向而已。
1991年以来,美国媒体都被禁止展示阵亡士兵棺材的照片。2009年2月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取消了这一禁令。
尽管死者家属对于照片公开表示理解,但禁令的取消在媒体中却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要禁止展示棺材的照片呢?让战争显得不那么糟糕。人们对统计数字的反应是冷淡的,对于人本身的反应一一尽管是对已经去世的人一一却相反带着很大的感情。
这一原因是:我们在原始社会只能以群居的方式生存下来。因此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对其他人如何思考、如何感觉已经形成了精细的感受,科学上称之为“心智理论”。具体就是人会感受对面人的想法。
核心就是如果想要唤起共情,就要利用图像。关于股票的,那么就会在中间位置放上这家公司总裁的照片,根据交易行情选择是微笑还是忧虑的表情;如果文章是关于一个国家的,那么就会印上其元首的照片;如果是关于地震的报道,那就要贴出受害者的照片。
这种现象也解释了小说的成功原因,这一文学体裁只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人物内心的矛盾集中在了少数个体上。
因此,罗尔夫·贝里认为:当有人给你介绍某个人物命运时,请你谨慎一些。请你问问其背后的事实和统计数据。你不会因此对这个人物的命运感同身受一一但至少可以了解到真实的背景信息。如果你不是听众,而是肩负着感动、震撼、激励他人的任务,那你就应该让事情以鲜活的形象出现。
看数据分析表面,无法理解他人的痛哭流涕原因,无法知道身后种种故事。
英国哲学家约翰·格雷曾写道:“在古希腊,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命运和意外控制。
伦理学虽然会研究宽容、智慧、勇气之类的美德,但即便是最勇敢、最聪明的人,同样会随时面临毁灭与沉沦。我们会倾向于依照“善有善报”的准则来行动,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然而我们的内心却并非真的相信善有善报。我们其实明白,没有什么可以在意外来临时保护我们。”
从根本上来看,世界并不道德,科学界不得不为此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术语一一“公正世界信念”。人人都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乌托邦幻想在那时便已消失。赣第德是伏尔泰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度过了充满恐惧的一生之后,他最终明白了一点:“人们还是应当在自己的花园中耕作。”
坚信这个世间并不存在公平,是构成美好生活的拼图之一。专注于自己的花园,也就是你的个人生活。会发现,这座花园中已经有足够多的杂草等着你拔除了。
给你的命运带来了沉重打击的事情,其实同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并没什么关系。必须以冷静且坚忍的心态,坦然接受一切不幸与失败。当然,在面对那些惊人的成就与意外的好运时,你要做的也是如此。
那为什么还是要做一个好人?
这是一个人生的选择,在一定阶段,你会清楚明白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说过:“任何事物,其中90%都是垃圾,物理、化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摇滚乐与乡村音乐,各个领域都是。”
不过是希望成为一件衣服上紫色的线,你喜欢这样,不想成为那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