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革命》中提到关于早起的几个关键要素:
1.养成固定的生物钟习惯,一个睡眠周期90分钟,形成固定的睡眠方案。
2.每天睡4到5个睡眠周期,睡够6/7.5小时。在睡眠周期时间点之外的时间对于精力恢复的效果十分有限,所以多睡十分钟并没有太多效果,只会让我们起的更晚。
3.每周睡35个睡眠周期左右即可。也许我们某天睡不到5个睡眠周期,我们可以周末补上,整周合起来差不多能睡到35个周期,就差不多了。
4.睡前可以准备一杯早起喝的水,当然也可以准备自己爱喝的饮品。酸奶是不错的选择!
5.中午休息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这是自己在之前早起经历过程中认为是最重要且最有效的几点。
早睡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需要有科学的睡眠周期、正确的休息节奏认识、起床后重要的事还有一段期间的午休。
综合各个因素,才能够有效的解决早睡早起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用一个原因去解释问题呢?
因为我们的大多数接收到的反馈都是线性思维。有人会告诉我们1+1=2,但没有人会告诉我们为什么1+1=2。
我们读到的文字也大多数是将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以线性的语句表达出来的。
最终我们看到的还是线性的文字。
生活中各个方面呈现给我们的线性内容,也直接让我们形成了线性思考的惯性。
那么如果从线性思维上升到树状结构的思考呢?
画思维导图!搭建知识框架。
如何从树状结构的思考上升到网状的思维呢?
找共同的应用场景,每做完一张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时,去给这个导图匹配上能够应用的问题场景。
我们会发现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框架都会指向一个问题,而这一个问题所串联起的不同领域的知识框架相连接就帮我们逐渐起了一张思维之网。
当我们能够多角度的去看待问题,我们就会拥有用强大的逻辑思维去识破自我欺骗谎言的能力。
除了这种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方法,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思考工具,直接分析上手。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结果和你想的不一样。
我们首先会找办法去解决。一时间我们脑袋中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但一般我们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后台运行着很多任务,但桌面只能显示一个活动框。当我们发现自己想出的办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时,一次又一次受挫时,大脑一般会默认进入偷懒模式拒绝深入思考,会选择一个很大的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是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的,并且解决不掉的问题
其他人也解决不了,我也解决不了,所以很正常哈,烦恼和负担也随之消失啦。
你看这就是我们大脑自我欺骗的过程,这也叫随意归因。
这种随意归因给个体带来的价值就是合理化,把问题合理了,合理之后就是很舒服的,同时我们一直选择待在了舒适区里。
如何避免随意归因自我欺骗,走出舒适区呢?
1.认识问题是什么?
关于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人”和“事”两个角度去澄清。
事的层次:资源、行动、能力。
人的层次:态度、角色、愿景。
一直不能早起,原因不是我就是一个懒人(角色),我期望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愿景),我愿意去为之学习和改变(态度),目前我没有采取行动的原因在于我不清楚睡眠的常识和规律(能力)。所以我第一步要做的不是自我否定(角色),而是寻找关于睡眠相关的书籍(资源),去学习和实践。(行动)
2.将问题重新定义为最小行动。
为什么这个社会自律成为了越来越稀缺的能力。(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都没能够很好的起床。)
重新定义
我怎么样才可以养成早熟早起的习惯?(一个大问题,涉及很多因素。)
再次定义
早睡早起需要哪些条件我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内容,并整理出知识笔记。(可执行操作的行动。)
学会将问题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