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思维习惯,是遇到无法判断对错的局面就查经典,想获得理论上的指导,而就算是很多现代人也追求用某种特定理论来指导实践。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就算经典再怎么经典他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也是有保质期的。在那个年代可能有很大的用处和指导作用,但在现在就未必了。当然像孔孟等关于为人处事的理论是值得沿用至今的,但某些看起来像是某个科学实验的绝学就应该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反思,要不要一味地继承,还是要向科学家一样,直接用事实验证一下呢?当然后者会更加明智。
科学家强调事实,科学放弃了从一套最基本的哲学出发推导所有结论的尝试,改为在每一个领域内就事论事地搜集事实。就好像集邮一样,只要集够一定的证据,反驳一个理论是非常简单地事情。
一、相关性思维
相关性研究只是科研的初级阶段。但就是这样它也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思维本能。而我们的思维本能是什么呢?就是典型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比如说我们只要被某地区的产品坑过一次,就会认为这个地区生产的所有产品都不好,这种想法其实根本没有相关性。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说某篇文章的数据显示:中国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中国20%的网瘾少年有违法犯罪行为。但能否根据这些数字的出结论说网瘾人群比没有网瘾的人群更容易犯罪呢?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如果这个国家有80%的青少年有网隐,而所有的青少年,不管有没有网瘾,都有20%的犯罪概率呢?那么它的犯罪与网瘾就完全无关。原因就在于这个研究没有建立对照组。我们缺少的关键数据是没有网瘾的青少年的犯罪率,以及没有犯罪的青少年的网瘾率。
二、发现因果
发现因果的方法是做实验,如果不做实验,你可能真的搞不清楚是吸烟导致了肺癌还是肺癌导致了吸烟。比如说也许癌变的肺会使人对烟产生需求,也可能存在某种基因,这种基因会使得一个人天生就容易得肺癌,而这种基因同还让一个人天生就喜欢吸烟。所以说只有通过做实验才能真正弄明白其中的因果。
而做实验的难度又实在是太大,所以文中提到了两个相对合理的实验方法。一个叫回顾性,一个叫前瞻性。但扔然各自存在着缺陷和限制,比如回顾性常常不准确而且存在着偏见,他们可能自己推断出一种病因,然后刻意地强调这种病因。比如得了肺癌的人可能夸大自己的吸烟史。
另一个前瞻性实验的的好处就是具有真实性,比如说科学家想知道核辐射对人体的损害,日本地震导致核泄漏之后那些地区的那些人受到了辐射是非常明确地,根本不用进行问卷调查。科学家只要长期跟踪调查就行。但它的缺陷就在于“长期”,有可能被核辐射的人没有死而研究者先死了。
所以不管怎样,科学研究的也只是有限的真理,也不可能推广到所有人群。就更别说所谓的经典绝学了,那必定是更不靠谱的东西。
三、科学的目标
好的科学除了能证明因果关系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机制,得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相关性和因果思维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科学研究的真正关键在于发现机制。
比如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其机制是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能吸收从地面反射回空中的红外线,再把这个能量辐射出去促使大气温度升高。
又比如说是烟草导致费变黑,而变黑的肺容易得癌症,还是烟草中有什么化学物质可以导致癌症,正确答案当然是后者。而且,当机制提出以后,这个机制中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可以验证的。
我们从个人感觉到有相关性,从相关性到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到使用的机制,每一步都不完美,但是每一步都是我们摆脱童稚状态的重要动作。